在邠州城外,因為官軍的伏擊而失去了得力親信解吉的情況下,吳逵對叛軍的控制降了一個臺階。一把火而輕而易舉得來的勝利,使得下面的將校對城外的官軍失去了畏懼。反而有空坐下來爭吵,對接下來的逃亡方向也發生了分歧。只是這一番的爭執,便讓叛軍失去了逃離咸陽的最后的機會。
才過了一天,秦鳳軍重新包圍了上來,涇原軍也包圍了上來,名帥郭逵的將旗隨著來自長安的永興軍路的兩萬大軍抵達了。他們再次堵上了咸陽城外的城門。而剛剛被征發起來的民伕,則開始挖坑,拼命的挖坑,圍著咸陽城墻,挖了一圈坑。所取出的土,也變成了一道一丈高的圍墻,圍著咸陽城繞了一圈。
此時的吳逵已然明了,他只有在等死和自盡之間選擇道路。
不過再沒看到仇人授首的情況下,他是怎么也不會甘心就死!
……………………
郭逵回長安了,不忘順便帶走他的將旗。
燕達知道,他的這位恩主是被趙瞻氣走的。
郭逵在樞密院做過一任同知樞密院事,是天下有數的名將。雖然因為與韓絳不合,而不得不被調往秦州,但在叛軍禍亂關中的情況下,天子和朝堂第一個想起的定海神針依然是他。
但就是這樣的郭逵,還是被趙瞻氣得發昏十三章,兩人為了如何攻破咸陽城吵了七八天。最后,郭逵被比茅坑里的石頭還要臭硬三分的趙瞻氣得不行,轉頭調臉便離開了前線。
望著不斷增高的墻體,望著不斷加深的濠溝,燕達怎么也想不通,趙瞻的行事風格,為何會因為一場失敗,而從極端激進偏移到極端保守。就像放在桌上的一枚銅板,突然自行跳起,從有字的背面,變成了帶花的正面,讓人感覺十分的突兀。
趙瞻當初匆匆抵達圍城軍中,先是奪走了燕達的指揮權,接著以攻其不備的名義,逼迫大軍倉促攻城,然后八百多將士就被燒成的黑炭,還有同樣數目的士兵受到了火傷。
有過這一次的挫折,當郭逵領軍抵達咸陽城外后,再次聚眾商議該如何解決咸陽城中的賊軍,趙瞻便全然反對郭逵的破城計劃,要求周圍地方征發民伕,讓他們挖坑夯土,圍著咸陽修出一道外城來,還找了跟在他身邊的叫趙什么雄的門客來指揮民伕來挖坑。
這是當年貝州王則之亂時官軍所用的戰法,以耗費時間、財稅、人力無數而聞名天下,可趙瞻偏偏就是要這么做,美其名曰,不讓一名叛賊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