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城往遼國去,或是從遼國往京城來,只要不是冬天黃河凍結的時候,兩國使節過去通常走孟州的浮橋。不過現在白馬縣也有了浮橋,就不需要再繞路了。
一行人都是騎著馬,七八里的距離很快就走完。進了白馬縣城,就在驛館中歇下。
沈括是身負皇命的使節,不便隨意離開驛館。他本以為已經算是身居高位的韓岡會自重身份,最多派一個家人來送踐行之禮。沒想到剛剛歇下沒多久,韓岡卻以故舊的身份親自來訪,到了驛館與沈括見面。
沈括驚喜的出門相迎,只見韓岡在門前先行致禮:“存中兄,許久不見,向來可好”
沈括連忙回禮,“一向久疏問候,還望玉昆無怪。”
坐下來先行寒暄了兩句,韓岡就贊道:“存中兄之材,遠過小弟。早前存中兄所獻的熙河路山河地理圖,小弟看了之后,便是自嘆不如。昨日又聞天子詔存中兄搜檢樞密院故牘,小弟就知道,存中兄必能有所收獲。”
見韓岡毫無芥蒂的說著自己的得意之舉,沈括,連聲謙虛道:“當不起玉昆之贊。輿圖沙盤是玉昆首倡于前,愚兄只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至于搜檢到舊歲兩國所議疆地書函,那是天子圣德庇佑之故,非是愚兄之能。”
“存中兄太自謙了。以兄之材,使遼一回,那契丹的山川地理,當盡在胸臆之中了。”
韓岡看得出來,沈括如今正在興頭上。
王安石去過遼國,富弼去過遼國,能作為使臣——盡管不是賀正旦、賀生辰的正式使節——出訪遼國,日后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沈括現在自然滿心都是熱火,要在遼國天子面前爭出個誰是誰非來,駁回遼人的無理要求,不辱使命,凱旋歸朝。
可韓岡已經從王雱那里了解到了天子的真實心意——竟然已經準備屈服了——如此一來,沈括在遼主面前表現得再好,也是無用功。
契丹人可以用道理說服,但那是在大宋君臣堅持立場的情況下。
狼和小羊的故事,韓岡三歲就聽過了。韓岡從不認為,一方的主君已經屈服的情況下,作為代表的使臣,還能通過談判來解決爭端。自身已經將軟弱二字寫給對手看了,那就別指望能在談判中占到多少便宜。
其實這一次,契丹那邊不過抱著訛詐的態度,只是想順手沾點便宜罷了。可誰知道趙頊竟然當了真,以為契丹當真要南下侵攻,卻是糊里糊涂的要將土地劃給遼人。
這其中幾位元老重臣當真是立了‘大功’了。
宋遼交鋒大小八十一戰,只有一戰得勝有這么信口開河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