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隨著李清進了主帳,皺眉問道:“……太尉的想法呢”
“仁多零丁和葉孛麻想找我一起商議,抱成團跟種諤和大宋朝廷打交道。”
武貴搖起了頭:“跟他們走得太近,不太方便。他們人多,我們人少。他們是黨項,我們是漢人。”
“我也是這么想的。”李清在幾案后盤膝坐下,示意武貴也坐下說話,“不過我這么急著趕回來,更是為了鎮住這四千人。但這四千漢軍,相比起嵬名家或是仁多零丁他們來說,還是太少了一點。需要找個能互相提攜的外援。”
武貴眼神閃動:“太尉的意思是”
“漢臣,文官。”李清慢慢的吐出兩個詞、四個字。
西夏國中的漢臣,只有不多的在軍中領兵,其他基本上都是梁乙埋提拔上來的官員,在西夏這個小朝廷中充任文官。實力弱小的文官系統平常很不起眼,而且在秉常親政的那兩年,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至今沒有恢復元氣。但如果能聯絡上,眼下卻是莫大的臂助。
李清找出一張紙,提起筆,匆匆寫了一封短信,給武貴看過后,裝入信封收好,“這是給國相……給梁乙埋的信。”
接著從幾案上的一本書中抽出一封信來,一并交給武貴,“我之前已經給梁乙埋身邊的袁寶臣寫好了信。待會兒,你去給梁乙埋送信,然后私下里將這一封信給袁寶臣。”
“小人明白。”武貴將給梁乙埋的信收在懷里,卻把給袁寶臣的信藏在了腳后的綁腿中。
李清想了想,又道:“光是信還不夠。”
說著從外面叫了個親兵,讓他帶上一包金銀,跟隨武貴一起去。絕大多數的漢人文官,只要一封信提兩句,就能讓他們投過來。但要想與他們深交,還是附上點財貨比較好。
李清本想再多派點人跟著。但考慮了一下后,還是作罷。武貴剛幫了他一個大忙,派一個人跟著,只是個賣苦力的,派得人多了,倒讓他心中生了嫌隙。
武貴接了令,轉身就往外走,今夜事情緊急,延誤片刻,局勢就能起變化,耽擱不得。
出了營帳,便看見一個人守在帳篷邊上,再仔細看看,在火炬照不到的地方,還站著有十來個人,全都是方才協助武貴鎮壓營中異動的兄弟。
武貴留下親兵,上前幾步,“出了什么事”
“哥哥。”領頭一個低聲急問道:“這一下子,當真是要投官軍了”
武貴點頭,“沒錯。”
“哥哥你也打算回大宋去!”那人追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