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暗暗點頭,這可比口頭介紹要直觀多了
說是四件器物,其實是四個錦盒,只不過余耀提前知道了里面裝的是高仿重器罷了。
這四個錦盒,都是方盒,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顯然是根據器物大小量身定做的。
最高的一個錦盒,高達半米多,邊長一尺多。
最寬的一個錦盒,雖然高度只有十厘米左右,但是邊長卻有四十多厘米。
最小的一個錦盒,竟然和普通的煙盒差不多大小。
還有一個錦盒,方方正正,邊長十幾厘米。
“以老爺子的手段,我這和欣賞真品也差不多了今天可以一飽眼福了”余耀搓了搓手,“先看哪一個呢”
“又來這和真品怎么可能一樣特別是,我最擅長青銅,但這里面有一件銅質極為特殊,很難定性,我又沒有秘方,自感外觀還可以,但是銅質和重量上肯定不對”
滕昆吾之前少有這種說話的狀態,就在這舉手投足之間,大家之風卻顯露了出來。
“銅質特殊”余耀接口,“這銅器,無非就是青銅,黃銅,白銅,紫銅,難不成這幾種都不是”
如今,我們平時見到的銅,以黃銅居多,其實就是銅鋅合金。
而青銅,則是銅中加入了錫或鉛。
白銅相對少見,主要的添加物是鎳。
至于紫銅,其實就是純銅,民間叫紫銅多,行業內叫紅銅。純粹的銅質,是一種紫紅色。
“說紫銅也可以,不過卻添加了金銀等成分,歷史上稱之為風磨銅”滕昆吾應道。
“宣德爐”
一提風磨銅,必然想到宣德爐
余耀一聽,立即拿起了那個邊長十幾厘米的方方正正的錦盒,這個錦盒的大小,放一件不大的香爐倒是合適。
滕昆吾頷首“正是”
說起宣德爐,其實最應該先問的是目前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宣德爐傳世呢
目前,故宮有兩件,臺島故宮有四件。這樣的六件夠權威了吧但即便是這六件,還是有專家懷疑未必是宣德三年的真品。
大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從暹羅今泰國進口一批紅銅,讓工部侍郎吳邦佐和御用工匠呂震進一步冶煉,同時,根據皇宮內府的宋代名窯的瓷器款式,并參考各種史籍,設計和制造了一批香爐。
這批香爐,最終做出了三千余件。宣德皇帝是親自參與過監制的。
進口的紅銅雖然已經接近純銅,但是宣德皇帝還是要求進一步精煉。呂震在精煉六遍之后,曾經上奏過一次,說已經精煉六遍,原料也只剩下一半了
宣德皇帝卻不以為意,因為他這次追求的是精品,不惜工本
繼續煉同時,光去雜不行,還得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