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員上了茶,老周順口交代了一下,說有重要的事兒談,不用再進來了。
“老張,貨主什么時候來”老周抿了一口茶。
“噢,他這幾天特別忙,就不過來了我給他寫了條子,押了身份證,東西全權委托給我了”
老周點點頭,心下卻道,原來沒有搭檔啊,吃獨食。
余耀點了一支煙,面無表情地說道,“那就先看東西吧”
“好。周老師說得是,真是個痛快人呀”張玉堂笑了笑,打開了提包,拿出了一個正方形的小錦盒。
把錦盒放到茶桌一側之后,他還又從提包里拿出一副一次性手套,“貨主說這是明代的犀角杯,容易掉色,還是戴上手套吧。”
他說得沒錯。從明代開始,犀角杯很多是加了染色工藝的,是為了鮮亮好看,多用天然植物染料。當時可能不會掉色,但是傳到今天,很多都是會掉色的。當然,也有不染的。
余耀點頭,不多話,滅煙戴手套,打開了錦盒,直接拿起這件犀角杯看了起來。
杯體呈紅褐色,確實微有掉色。
造型很簡單,就是一件短直筒杯。只是口比腰略大,口內微微有個弧度。平底。
一般來說,整支犀角會做成爵式杯,闊口束腰小底。而類似此形制的小杯,多是截取一段。
雖然這杯子造型簡單,體量不大,但是外壁的雕刻卻很出彩。
杯口外和足部,都淺雕了卷云紋,杯身則是淺浮雕滿工。有山有林,溪邊茅屋,茅屋之前,有小橋過溪,空地上,則有一方石臺,有兩人石臺上對弈。
在一處山石下方的空白處,刻有方印蔣烈卿制。
客觀來說,這杯子的雕工真不弱,雖說肯定比不了蔣烈卿的真品,但刀法和韻味還是到位的。
但余耀不用再去研究雕工,已然判斷出這是一件假貨
因為做這杯子的材料,根本就不是犀角
而是黑驢蹄子。
這黑驢蹄子,除了傳說中能克制“大粽子”、應對古墓兇險,還是仿制犀角的最佳原材料。
鑒定犀角,有一個關鍵的要點,就是魚子紋。犀角豎看紋路,是一條條的竹絲紋;但從橫截面來看,纖維的頂頭密密麻麻,如同魚卵,所以被稱為魚子紋。
魚子紋這個特征,牛角羊角都沒有,反而是馬蹄驢蹄有。黑驢蹄子,或者說算是黑驢“指甲”,除了魚子紋,顏色和質地也更為接近。
當然,黑驢蹄子和犀角,畢竟不是一樣東西,區別還是有的。驢蹄子的魚子紋有點兒凹陷,犀角則是突出;驢蹄子摩擦后有一股子腥臊味兒,而犀角卻是獨有的清香。
所以,想用黑驢蹄子高仿犀角,得用特制的藥水浸泡處理。處理之后,腥臊味沒了,纖維頭也能膨脹,魚子紋便會突出一些,更為逼真。
如何調制藥水,估計各家有各家的方子,余耀當然不知道。但是這一件,水平無疑是極高的,不僅沒有腥臊味,魚子紋特征鮮明,也有點兒淡淡香氣。
而且制杯工藝、浮雕刀工,都屬上乘,又經過了古法染色、細致做舊、包漿處理等等一系列工序,迷惑性極強。
這是一件高仿精品也不知道張玉堂從哪里弄來的,想必成本也不會低。
只是可惜,它碰上了余耀。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