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件臂擱不太好估價。
不過,也不是沒有參照,在明清兩代,竹雕作品,朱稚征的手筆,不差于任何一位名家
而且,朱稚征的傳世臂擱,聞所未聞,更是珍罕。
余耀想了想,一百多萬的明代名家的筆筒是出現過的,雖然一般來說,臂擱比筆筒價值要低;但這不一般,畢竟是朱三松罕見的作品,不能這么論價。
平心而論,如果他現在資金充足,拿下這件臂擱,三百萬他都肯出
“拍賣會上也能撿漏”余耀心滿意足。雖然這件竹林七賢竹臂擱兩端因為長期包銀,顏色稍淺,包漿略薄,但他也不準備再套上銀邊套了。當然,也不能扔了。
余耀拿起兩件銀邊套,不由得又看了看。
結果,居然又有新的發現
銀邊套里面,好像也有刻字
這兩件銀邊套,就好像兩個帶弧的沒口的扁盒,余耀拿著一件,里側的凹面上靠口沿的部分,居然也鏨刻了四個字。
余耀拿起強光手電,照射之下,看明白了
老缶藏私。
石鼓篆書,字體古拙,金石味兒十足。
余耀又拿起另一件銀邊套,這一件,是在凸面上刻了四個字,同樣的字體
珍品難覓。
余耀不由瞪大了眼睛。
好家伙
珍品難覓,老缶藏私
一個朱三松不夠,再加一個吳昌碩
怪不得包上了銀邊
這意思是不想讓人看到朱三松的款兒啊就算有朋友見到這件臂擱,也不知道是誰的作品。這樣的珍品,就連吳昌碩也是好不容易才得手,所以才如此藏私。同時,他藏也只能藏一輩子,又留下了線索給后來人。
老缶,是吳昌碩的別號之一,他的別號很多,老缶算是比較有名的一個。
吳昌碩生在晚清,生命的最后的十幾年活在民國。他的名頭就不用說了,書畫家,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集詩書畫印四位一體,不僅是文人畫最后的高峰,也是石鼓篆書第一人
這銀邊套里面的石鼓篆書,功力之深湛,令人嘆為觀止,想必就是他自己刻的。當然,這應該是平刻之后,才又找人做成了銀邊套。
吳昌碩是清末民初書畫界旗幟性的人物,而且指點提攜過大量后輩,比如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沙孟海
朱三松“一氣成”的竹臂擱,吳昌碩鏨刻后制成的“藏私”銀邊。
吳昌碩刻過印章,刻過紫砂壺,誰聽說過他刻過銀
這件臂擱,加上這套銀邊,那可就不止三百萬了,五百萬也舍不得出手啊
雖然本來余耀也沒打算出手。
余耀打開保險箱,小心翼翼將兩件銀邊套平放,又將竹臂擱擔在上面。
鎖上保險箱,余耀點了一支煙,抽了幾口,心情還是有點兒激動。
這真是撞大運了
就這么一件東西,也不知道是怎么流出來的,而且后來接盤的人,也一直沒有拆過銀邊;如此一來,既不知道是朱三松的作品,也不知道是吳昌碩的珍藏。
余耀雖然自嘆撞大運,但歸根到底,還是實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