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簡單。”余耀一邊說,一邊卻又把玉爐頂放進了錦盒,“我不能拿著跟你說,不然你老想瞟,影響開車安全。”
“我不用看,細節我都記著呢。”
“底面的牛鼻孔的孔道細節,你也記著”
玉爐頂的底面,要鑲嵌在銅香爐蓋上,它不能只是箍住,那樣還是容易掉。所以往往會在在底面打上牛鼻孔,以銅絲之類的穿系固定,雙保險。
這件玉爐頂的底面,一共有兩處牛鼻孔,一處兩個孔,一共四個孔。
“什么牛鼻孔從宋到明,也沒什么變化啊。都是先打兩個斜著的大一點兒的孔,然后用更細的工具,從更傾斜的角度再打一次,最終將底部橫向打通,然后再修飾孔口。”
楊銳也算是個懂行的,張口就來。
“你說得沒錯。不過打牛鼻孔,除了要用楟鉆,還要用解玉砂。”
楟鉆是玉器打小孔的實心鉆具;還有空心的,叫管鉆,多用來打大孔或者掏膛。
解玉砂又叫碾玉砂,其實就是硬度比較大的礦物砂,比如石榴石礦砂和剛玉礦砂,配合制作玉器的工具使用。古時候沒有太高硬度的工具,也沒有電動轉速,解玉砂必不可少。
楊銳一聽,臉色變了變。雖然余耀還沒具體展開,但對打孔工具如此了解,他始料未及。
余耀接著說道,“遼金時期,用的解玉砂,是宣寧砂,產地大致位置在現在的內蒙涼城。宣寧砂,說白了就是石榴石。石榴石的莫氏硬度系數,大約在65到75;這件玉爐頂是和田玉的,和田玉的莫氏硬度系數大約在60到65,也就是說,石榴石的硬度,只是比和田玉略高。”
楊銳立即應道,“你是說這爐頂的打孔,用的不是石榴石解玉砂”
“對。牛鼻孔很容易觀察一部分孔道的。用石榴石解玉砂,孔道的旋痕不會如此細密。只有用硬度更大的解玉砂,鉆孔速度更快,才會如此。比如剛玉,莫氏硬度為9;但是遼金時期的玉器,并沒有用過剛玉解玉砂。”
楊銳的額頭不知不覺冒出冷汗,“孔道的旋痕,即便用不同硬度的解玉砂會有差別,但也很細微,況且是觀察這么小的孔道,就這么一會兒工夫你不會是唬我吧”
“你回頭可以找個放大鏡細細看看,再對比下遼金玉器的孔道啊。”余耀笑道,“玉器別的地方可以進一步打磨,消除痕跡,也會因為包漿淡化痕跡,但是孔道的旋痕,不會消失的。”
楊銳騰出一只手摸了摸鍋蓋頭,“你這話說的我問的就是這個你也沒用放大鏡,怎么看出來的”
“我是用你不相信的眼力。”余耀摁下車窗按鈕,點了一支煙。
楊銳舔了舔嘴唇,“給我也來一支,我的煙等你的時候抽完了。”
抽了幾口煙,楊銳悶了一會兒,終于開口道,“好,我服你其實楊局能找上你,賀所長這樣誰都不服的人都說不如你,本來我是應該信的,但就是說服不了自己”
“楊哥,我也沒在意這個,我的眼力又不是為了讓人服的。只是你讓我看,我就看看嘍。”
“大兄弟,你快說吧,憋死了我了”
“光感。”余耀言簡意賅。
楊銳呆愣。
半晌回過神兒來,“好像也只能靠這個了但你得看過多少玉器的孔道,才能有這樣的明察秋毫的眼力啊”
“不在于多,而在于感覺的敏銳程度。我問你,楊哥,你為什么當時一看就知道不是元代的”
“我不是說了么風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