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造,密宗綠度母。”林豐草應道。
“綠奇楠雕綠度母,還真是講究。”余耀不由嘆道。
佛教是外來宗教,流傳下來的佛像,大體也可也分為禪宗和密宗。其中禪宗佛像是漢化后的佛像,興起時間早,晉代開始,唐代達到鼎盛;而密宗佛像,大約是元代從尼泊爾傳入,藏地特別多見,明清時期才開始流行,乾隆“癡迷”藏傳佛教,數量最多。
籠統地說,密宗的綠度母,就是禪宗的觀音菩薩。這個名字的來源,和早期畫像有關系,綠度母的形象基本是綠色。
“綠奇楠的綠度母佛像,又是明代的怕是永樂朝的吧”余耀又問。
“真是不服你都不行,的確是。”林豐草接口道,“底座后面,從左至右,橫刻有大明永樂年施。”
古時的漢字書寫順序,一般是豎寫成列,從右至左,即便是橫刻,往往也是這個順序。但永樂年間的密宗佛像,刻款基本都是從左至右,順應了藏文的讀寫習慣。
市場上還真出現過刻款從右至左的臆造仿品。
“不過,我聽說,這塊綠奇楠沉香原料卻是宋代的,千年老料啊”林豐草又補了一句。
“宋代”余耀想了想,“好像野史有過記載,說蔡京曾經得到一塊極品沉香,一直沒找到合適的題材,便沒有找人動刀,后來卻不翼而飛。明代初年,被朱元璋所得,他不好此道,但因為珍貴,就權且收在內庫。難不成是這一塊”
“我查過史料,正史確實沒有記載。不過就像你說的,綜合各種野史筆記,這一塊的可能性最大。永樂皇帝朱棣奪了侄子的皇位之后,從內庫中得到這塊沉香,后來雕成密宗佛像也不是不可能。我看了圖樣,和永樂時期銅佛像的造型也是一致的。”
“當年的鬼眼門,真是太神了,這樣的東西都能收了。”余耀想起其他字口的重器,心中不由連連慨嘆。只是才朋璽知道太少,不知土字口的重器是什么。
“最后一件東西,也是大件,是一件犀角杯。”林豐草說道此處,表情有些不太自然,“不過,這個無法考證。”
余耀看了看林豐草,“犀角杯,大件不會也是超乎想象的大吧無法考證,是因為不可能有這么大的犀角原料”
“不是。雖然很大,比能查到的傳世犀角杯都大,卻也在犀角的范圍之內。這個大件,除了體量,還因為作者。”
“也是明代的明代的名家最多,首推鮑天成。”
“是明代的,不過不是鮑天成,這個人,比鮑天成的名氣還要大。但凡接觸過古玩的,不懂犀角的,也都知道。”
余耀臉露疑惑,“怎么可能不懂犀角也知道名氣還很大,我怎么不知道”
“吳中絕技,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林豐草沉聲道,“我說無法考證,是因為我外公說,根據我外曾祖父和大掌眼的一致認定,這一件犀角杯,是陸子岡的作品”
“陸子岡雕犀角”
“他們是這么認定的。根據圖樣,上面的確還落了子剛制的款兒,是剛強的剛,不是山岡的岡。”
“落款是沒問題的,兩種子岡剛都有過。但是陸子岡雕刻犀角杯,實在是聞所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