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疑并不是要不要出手,這個價兒余耀沒興趣。猶疑的是到底是不是真品。
此時,余耀身邊的楊銳似乎也對這件青花釉里紅起了興趣,撥了撥余耀的胳膊,同時看向余耀。
余耀還在沉吟。
若說清代的青花釉里紅,以雍正為最,特別是釉里紅的發色,呈現鮮紅,又被稱為“寶燒紅”。而康熙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紅的顏色有些發黑。至于乾隆朝的青花釉里紅,比康熙強,比雍正差。所以雖然水準不低,但是特點也不那么鮮明。
楊銳一看余耀也拿不定注意,便耳語道,“氣氛有點兒緊,價兒又太貴,算了”
楊銳說氣氛,是因為他觀察到有兩三個人已經對這件青花釉里紅梅瓶躍躍欲試了
余耀一聽,眉頭忽而舒展,扭頭耳語道,“說得好放棄就對了”
“啊”楊銳一愣,但此時不宜多說,既然余耀說了放棄就對了,那就回頭再說吧。
余耀這是從楊銳說的現場氣氛,一下子想到了瓷器燒造的氣氛,結合之前的判斷,徹底看明白了
在瓷器燒造的過程中,氣氛是個專業名詞,指的是瓷器所處的燒造環境。
簡單來說,在瓷器燒造的過程中,其實就兩種氣氛,氧化氣氛和還原氣氛。
燒窯的時候,如果要開著火門,氧氣就能進去,瓷器就處在氧化氣氛之中;要是關著火門,沒有氧氣進入,那窯爐里就是一個還原氣氛。
釉里紅,就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而且銅作為著色劑,不太穩定,溫度高了,那就“還原”沒了,見不著紅色,徹底報廢。溫度低了,那就會發黑,黑得輕一點兒勉強可以,要是黑得厲害,那也得報廢。
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這個溫度的控制范圍是多少呢
10攝氏度以內
要知道,瓷窯中可是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在這個基礎上控制10攝氏度的誤差,難度可想而知。
這個難度,說的是古代窯工面臨的。因為現在不存在了,科技發達,瓷窯里設有溫控表,燒的又是燃氣,可以快速精準地調節溫度。
所以,釉里紅這個品種,在歷史上成品率很低,也不能長期維持。籠統歸納一下,也就是元代到明代初期、清三代康雍乾時期,這兩個大階段充分燒造過。
這其中,以雍正的釉里紅最為鮮紅,同時沒有暈散。但是,即便是雍正釉里紅,一塊紅色之中也不會這么均勻,這是當時的柴木燒窯這個基礎決定的,溫控誤差可以做到10攝氏度以內,但要保持精準的穩定是不可能的。
而這一件青花釉里紅,雖然顏色不如雍正釉里紅鮮亮,有乾隆朝的發色特征,但是紅得過于均勻了,雖然也不是完全均勻,但已經超出了應有的范疇。
這必定是現代瓷窯利用溫控表精細掌控窯溫的結果
雖然解釋起來比較復雜,但其實在余耀腦中只是一小會兒的工夫。
對于這種頂級高仿,以余耀的眼力,尚且是在波折中才看明白,所以其他有人躍躍欲試一點兒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