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接著說道,“不要說生坑了,就是傳世品,也不敢收啊我是因為聽他說洪昌清淤的事兒,才多問了兩句。”
“青銅病”濮杰回想了一下青銅罍上的銹色,“你是說粉銹”
“對。這件青銅罍,他應該沒說謊,因為水坑銹的特征很明顯。但是,其間夾雜著淺綠色粉狀斑,就是粉銹。”
濮杰搖頭,“真是太可惜了,商代的東西啊”
“不可惜這也不是商代的”
“啊你剛才不還說是生坑么”
“生坑是生坑。這是明代仿商代的青銅罍,而后不知什么原因沉江了。即便是清代沉江,現在出來,那也是生坑。”
“明仿”濮杰撓了撓頭,“技術夠高的啊我是一點兒沒看出來”
“明代的青銅器仿古,是有一批精品的,水準很高。民國時期,不少外國人就買了明代的仿古青銅器,當成上三代的真玩意兒帶回國哩。”余耀應道,“所以啊,這東西如果沒有青銅病,也算古人仿古人,還算不錯的玩意兒”
濮杰看了看余耀,“你說粉銹這東西,真有那么厲害的傳染力”
“你以為呢青銅病,粉銹,還有一個說法,叫做錫疫本來錫疫是說錫器上的腐蝕,后來用到了青銅器上,因為青銅器是銅錫合金。”
青銅病,一般在考古界說得多;古玩圈,則說粉銹比較多。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青銅病的基礎,是青銅器上含有氯化物的銹蝕,這樣的銹蝕,能和空氣、水氣相互作用,循環腐蝕;最后,青銅器將變成一堆粉末
當然,即便生坑的青銅器上,也并不是都有粉銹。能否形成粉銹,主要取決于青銅器在“坑”里的環境,比如墓葬或土壤中不含氯化物,那一般就不會有粉銹,而是常見的綠銹、紅銹、結晶銹等等。
粉銹中的一個重要的物質是氯化亞銅,之所以能循環傳染,是因為氯化亞銅是光敏物質。有了粉銹,又見了光,在一定濕度下,只會越來越嚴重。
如果將一件有粉銹的青銅器,放到一堆沒有粉銹的青銅器中間,那么粉銹很快也能蔓延開來。
所以余耀才會很小心,將手套和棉布裝袋扔掉,還更加保險地洗了洗手。因為他這格古齋里,也有青銅器。
濮杰回想了一下,“我記得有些生坑的銅錢上也有粉銹,好像能洗掉啊”
余耀點點頭,“對,銅錢,特別是價值不高的,當然可以。用刀刮掉粉銹,然后配置除銹溶液刷洗就可以了。但是大型青銅器,就很難處理;刮掉粉銹,再用溶液刷洗,要是破壞了紋飾,價值可不是損失一點點啊”
頓了頓,余耀又道,“當然,這也得看粉銹的嚴重程度,輕微的,估計高手是能處理的。但是,如果已經深入銅質,即便處理好了,也是一件殘器了”
“怪不得青銅器在博物館里保護那么嚴密”濮杰嘆道。
“出土文物中,也有帶粉銹的;有些修復之后,毫無端倪,這也得看水平。”余耀點了一支煙,“這件青銅罍,我看也不算嚴重;要不是明仿,真是商代的,如果價錢合適,其實可以收了”
“啊生坑的重器你也敢收”
“怎么不敢收了再上繳啊”
“自己搭錢你什么時候境界這么高了”
“你沒聽明白重點,我說的是如果價錢合適價錢合適的意思,就是上繳獎勵的錢,比收來的錢要多幫國家收了一件商代青銅器,而且還賺筆小錢。更重要的是,國家組織修復,肯定比咱們能耐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