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爺說話夾雜了濃重的當地口音,不過基本還能聽懂。
“我有數兒,您報價吧。”余耀又道。
此時,那兩口子純粹當起了看客,一邊看還一邊交頭接耳,臉上帶了些好奇,但更多的是看笑話的神情。
“四十萬。”老大爺攤主伸出了四個手指。
“高了。”余耀旋即放下玉壺春瓶起身,“這瓶子不值這個數兒。”
攤主撇了撇豁牙的嘴,許是聽出余耀是外地人的緣故,竟然直接說道,“我看你是看不懂吧”
“元代玉溪窯的精品青花,才值您說的這個數兒。這件,算不得精品。”
此時,圍觀的兩口子的表情一下子出現了變化,男子不由脫口而出,“原來是這樣啊”
元青花,有廣義概念,也有狹義概念。一般人只認狹義概念,就是用蘇麻離青鈷料燒出的至正型元青花。
但是廣義的元青花,范圍就很大了。
這其中,有一個之前沒介紹的品種,就是“云青花”,主要產自玉溪民窯。
元末,以蘇麻離青為鈷料的青花瓷器橫空出世,成為瓷器史的標志性巔峰。但與此同時,在云南一些地方,也開采出了一種青花礦料,發色很好,有的甚至接近蘇麻離青,附近的不少民窯就用這種礦料來燒制青花器。
不過,當地開礦選料的水平有限,民窯對礦料的處理水平也有限,加上胎質粗糙,釉的工藝也相對落后,所以燒出的青花器,發色時好時壞,同時因為釉色不夠白,也會影響青花發色。
這就是元末明初的“云青花”。因為種種水平問題,正如余耀所說,價格一直上不去。
元末明初的“云青花”,算是區域性產品,當時的流通性也不強,相關史料也不多;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云南出土了一處墓葬,發現了典型的青花器,此后才被逐漸認知。
后來,到了明代成化時期,蘇麻離青料已經斷檔,御窯廠所用的其他國產料的發色都無法與之媲美,也在找尋新的礦料。此時,在云南楚雄發現了一處新礦,開采出的新礦料,其實和元代玉溪窯所用的礦料是很接近的。
挑選一些新礦料試燒之后,御窯廠的窯工發現這青料發色不錯;從此之后,便開始接納這種新礦料運送到御窯廠。
這種新礦青花料,就被紀念性地稱之為“朱明料”。
滿清滅明之后,“朱明料”又被改成了“珠明料”。
此前的珠明料,因為當地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采礦和選礦技術有限,加上御窯廠對這種新礦料的使用也不怎么高明,使得一直沒有什么驚艷的產品問世。
一直到康熙時期,平定三番之后,御窯廠派專人到云南督礦,同時優化了提純和處理工藝,反復研究,終于燒成了唯一能和蘇麻離青一較高下的“翠毛藍”
珠明料翠毛藍,是康熙青花瓷發色最高級最典型的代表,在業界廣受推崇。而它的前身,或者說淵源,就是玉溪窯“云青花”。
余耀說完之后,老大爺攤主抬頭看了看他,“既然你說高了,那就回口價吧。”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