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喊了一聲,蕭影卻沒有應。
“去他奶奶的”余耀不假思索,也下到了坡道,直奔洞口而去。
到了洞口,只見石門已經下陷,與地面齊平,露出了一間不大的石室。
“你怎么不聽我的”蕭影看著石室,卻對余耀說了一句。
“別扯沒用的了,都下來了”余耀打量石室,發現里面十分干凈,只有一處石桌,左右兩側,各有一石凳。
石桌上,放著一個卷軸,像是絹質。
除此之外,再無他物。
兩個見此情景,便互相點點頭,進入了石室。
蕭影戴上了手套,緩緩打來了卷軸。余耀也戴上了手套,站在一邊。
卷軸并不寬,不到兩尺,但是展開之后,竟有三米多長,上面寫滿了蠅頭小楷。
隨后兩人各執一端,余耀審視絹本和筆墨,沖蕭影點點頭,“這的確是北宋年間的東西,西南大理國,也在延續期間。”
“看看內容。”蕭影本想說帶出去看的,但一想種種蹊蹺,還是在這里先看看為好。
三米多長的卷軸,蠅頭小楷,內容是很多的,這一時半會兒肯定看不完。不過,看了看開頭一部分,余耀和蕭影大致也就明白怎么回事兒了。
這上面說的是段思廉、也就是高僧廣德,云游之后六十四歲重回大理,建了寺廟,開了禪臺,弟子拜服,信徒無數。這個期間,有一位無根道人追殺惡徒到了寺廟邊,恰被廣德碰上,于是他便阻止了無根道人。
無根告訴廣德,這個惡徒罪行累累,非殺不可;廣德則說佛祖慈悲為懷,罪孽之人,也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無根卻道若有人殺你全家,辱你母你妻你之幼女,而后放下屠刀,歸于佛門,你可會認其為佛殺一人,佛門接納,殺百人,佛門接納,殺千人萬人,佛門亦可接納這并非慈悲,而是沒有原則的庇護,做錯了事,就應該承擔后果。
說話之間,無根趁機突襲一手,取了惡徒的性命。
就因為這一次事件,無根和廣德相約在無量山這處山谷之上的山巔,進行了一次有關佛道、孰對孰錯、孰優孰劣的大論辯。
這場論辯的開始,廣德先問無根道長,你如何看待佛家
“外教西來,客居華夏,為皇權所用,平民亦因虛幻之福報而受之。”這話很不客氣。
無根反問廣德大師,你如何看待我道家
“本土之教,替天行道。”廣德回答得很簡單。簡單有時候不代表不了解,而是不愿過多評價;這似乎也和無根在廣德面前出手殺人有關系。
兩人論辯的內容太過龐雜,而且古文簡要,內容又多有奧義,理解也需要時間。
于是,余耀和蕭影便只能跳著看,浮光掠影過了論辯的主體內容,又重點看了看結尾部分。
這兩人論辯了三天三夜,最終是誰也說服不了誰,便共同決定,將論辯內容記錄下來,封存在山谷之中,或許后世會碰上有緣的高人,能做一個評判。
正因為這樣,兩人才聯手施為,設置了重重的靈氣屏障和機關。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屏障和機關,如果都能順利破解,那么就基本堪當評判之任了。
余耀和蕭影面面相覷,隨后卻又同時不由自主伸手指向了最后一句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