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余耀問起是什么畫,小古面露些許尷尬,“慚愧”
小文則接口道,“是我畫的仕女圖。”
余耀不解,“這有什么慚愧的”
小文解釋,“她說慚愧,是因為這一幅唯一賣出去的,卻沒有作者款印。”
“噢”余耀點頭,“什么風格”
“是唐寅風格的仕女,后來譚先生也是安排整體做舊成明代的。同時,添加了收藏款印。”小文進一步解釋。
“誰的”
余耀心道,這譚心定確實很會“玩”,唐伯虎的“作品”,幾乎滿大街都是了,即便仿得再好,也容易被懷疑。這不落款,卻添上收藏者的款印,是個不錯的想法。
而且,這相當于一個“鑒定證書”。
前提是,這個收藏者也很有名、很有眼力。
“鈐印也是明代的,天籟閣;題款表明了認定為唐寅作品。”
“天籟閣項元汴”余耀不由低呼一聲。
說起項元汴,在收藏圈的名頭,其實不比唐伯虎小。他是明代極富盛名的收藏大家。
項元汴別號墨林,也有人稱他為項墨林。
收藏得有基礎,錢財肯定是一個方面。項元汴的老爸很有錢,去世后,項元汴哥兒仨繼承了遺產。而且是項元汴繼承了大頭兒,因為其他兩兄弟,一個癡迷仕途,一個醉心詩書詞賦,都不太在意這個。
因為家學淵源,項元汴十六歲就開始搞收藏,兼帶經營古董生意;三十歲就收入了相當一部分元代書畫佳作;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晉唐兩宋的大量精品都已被收在天籟閣。
如今的很多聲名赫赫的書畫作品上,都能找到項元汴的收藏鈐印。
如顧愷之女史箴圖,王羲之瞻近帖卷,懷素自敘帖、李迪的雪樹寒禽圖、韓滉五牛圖、王蒙稚川移居圖
數不勝數。
如今,有些書畫作品,是躺在海外的博物館里的,但天籟閣、項墨林的鈐印猶在。
項元汴的鑒定眼力,那就不用說了,號稱“辨別真膺”“析及毫發”,同時代無人可比。
天籟閣的命名,是因為項元汴曾經得到一把古琴,上刻“天籟”二字,他極為喜愛,所以將自己的收藏之處稱為天籟閣。
天籟閣原在嘉興。除了書畫,還有其他古董藏品。
就在順治二年,清兵攻破了嘉興城,天籟閣的藏品被劫掠殆盡。
有最后歸于皇宮的,也有散失出去的,還有被毀的。
乾隆是項元汴的“粉絲”,收藏的書畫作品里,有大量項元汴的舊藏;比如他極為喜愛的大名鼎鼎的蘭亭序馮承素摹本,跋尾就有項元汴的款印。
“在唐寅作品上,用項元汴的收藏款印,的確是個不錯的想法。”余耀不由感慨了一句。
項元汴和唐伯虎,差一點兒就能同世為人,唐伯虎去世后的第二年,項元汴出生。
同時,項元汴身在江南,和江浙一帶的書畫家來往甚密,比如大他幾十歲的文徵明,就和他關系還不錯。
而且,項元汴的鈐印,那也是不難模仿的。
聞聽余耀點評,小古和小文都是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