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拭非:“略有耳聞。反正看五殿下之前那反應,也明白是個什么地方了。”
“那地方就是個魔窟,你要是能活著,我再想想怎么把你撈上來。你要是死了……”王聲遠拍著她的背,一臉安慰道:“戶部為了你厚葬!”
方拭非:“……”
客氣了謝謝。
何山縣方拭非的確有所耳聞,畢竟離水東縣近得很,只是她沒想到自己還會跟這地方扯上關系。
河山縣位處南方沿海一帶,也所屬江南道。
江南附近古時候多為越人居住,因為古越部族眾多,中原人又不了解,所以也稱其為百越。當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這么叫了。
然而百越這地方,歷來就是個很神奇的地方。最初因為多族相爭,被看做野蠻、暴力的蠻夷,讓人頭疼。前秦時期,趙佗被派往治理南越,教他們習漢字,學禮儀,將中原的文化傳輸過去,各族人民逐漸漢化。
但因為越人依山傍水,在舟船建造方面獨樹一幟。擅種水稻,擅長瓷器,物產豐饒,且地勢獨特,遠離京師。一旦官員在此處做大,朝廷管不大到。所以這農民起義的時候,戰火很多都是從南邊燃起的。而當初來這邊治理的趙佗……咳,后來也自立為王了。
所以派往這里的官員,容易獨霸一方,不受節制。
往前四五年,何山縣還是個很正常的一個地方。風調雨順,戶有余糧。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那里的百姓就跟瘋魔了一樣,比暴民還要暴民,根本不服官府管轄。
起先朝廷以為是縣令□□所致,處罰了那位縣令,以安撫百姓,然后很快派了個新的去。
可何山縣百姓并不領情,不出三月,那縣令主動致仕請辭了。
隨即朝廷又派了一個新的縣令去。這一位堅持了一年又兩個月,死了。
死無全尸,被人架在火上烤成了焦炭。家屬僥幸活命,官差冒著危險沖進城區救了他們回來,可人也已經嚇得不輕,渾渾噩噩的,說不清楚。官府把他們送回老家,安置好后事,御史臺再次派出巡察官員前去搜查。
官員似是得罪了人,寫出封信急急叫人送回京師,隨后便下落不明。
這下滿朝皆驚,何山縣妖縣之名更是惡名遠揚。縣令之位便暫時空懸。
神奇的是,人家好像也不需要。照常耕種經營,沒出亂子。
要查出是誰殺了當初那位縣令倒是不難,可要追責,就不現實。
從那位御史的信件來看,涉案犯人不止何山縣的居民,遠近相鄰兩縣皆有參與。那一片官府已經形同虛設,被一教派信眾占領。
當初那名縣令,就是想要鏟除宗教,讓百姓照常繳納田稅,逼教派把香火錢還回來,結果在諸多信眾的組織下,被當街燒死了。光天化日,毫不避諱。這樣一來要真判,圍觀者從犯,高達上萬人,且難以查明主要涉案人員。
重要的是,容易怕激怒群眾。
不然數萬人都殺嗎?哪怕殺了這幾個,還會有新的、更多的何山縣出來。
所謂法不責眾,并非眾人犯法便是無罪,而是他們有恃無恐,叫朝廷難以下手。
當時水東縣旱情正盛,方拭非根本管不了那么多,杜陵也沒去仔細了解。但他當時只聽了兩句,便說:“此地寧愿斷尾求存,過個數月數年也就緩過來了,但絕不可放之任之,否則便是養癰成患,為禍一方。”
可是當時的節度使與太守,都沒有這樣的魄力跟狠辣,妥協妥協著,就成這樣了。
方拭非記得當時遠沒有現在瘋狂,導致后來在聽說,都驚訝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