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的獨立屋所在的街區舊卻干凈,遠遠看去街道清新精致。屋子雖小,卻窗明幾凈,大件家具與窗簾潔白敞亮,小件裝飾,譬如枕衣、餐桌布、花瓶與擺件,處處透著屋主人的生活品味。說起這個,陳老太太仍有些得意——
“這三臥室的獨立屋——閣樓間收拾出來也可以作臥室;臉水,還有洗澡用的熱水都是免費的,做飯有油燒火的爐子,西式馬桶,冬天的汽爐,電燈和燒飯的油全在月租金里,總共才一百美金。街區離洋人商場區也很便利,一條街外就是,不用穿行大馬路,更不怕車,我每天早晨都走著去買菜。jjean去學校有舅舅開車送,舅舅沒空時,也有三趟巴士去學校;曼麗更方便,去奧克斯基督高中每天都有校巴來家門口接送。”
淮真問陳老太太這獨立屋是誰找的?她與姐姐在舊金山都找過公寓,但沒遇見過這樣好的。
陳老太太說:除了我還有誰?曼麗來前,玲珍她媽媽自己住校舍,她舅舅和人擠一個公寓;曼麗來之后,兩個女孩兒一塊由玲珍媽媽教,索性一家人一起搬出來住。只我有空,便帶著曼麗一起打電話看屋子,順帶教教她識路講英文,最后看中這三臥室的獨立屋。他們那么忙,根本沒有空閑,還是我跟洋人一毛錢一分錢掰扯下來的。他們看我年紀大,英文又難懂,嫌麻煩,索性就這個價錢給我了!
淮真說真的很劃算,連帶又夸獎了屋里雅致的布置。
陳老太說,從前住法租界的小馬路小洋房跟這里一比,也顯得小里小氣的。在上海那群老女友們,也不見得有這樣品味的。她寄過幾次相片回國,她們都羨慕得不得了!
因為淮真提起想出門挑些禮物給努南太太帶去,順帶找理發店剪個頭發。一不留神將陳老太夸高興了,等姐妹兩洗漱了,換好衣服出門時,陳老太太拿出一張自己繡的紅肚子小鳥手帕給淮真,說帶這個,美國人都覺得這個最貴重,從前陳教授念大學時,她寄東西給他,蘇繡過海關時是要抽稅一大筆稅的。
淮真好說歹說,說是她本人的心意,這樣不合適,陳老太太才將手帕收了回去。又同她介紹,可以去城西的華人社區買一張國內的小幅掛毯。雖然那兒都是騙美國人的玩意兒,唯獨地毯不一樣。因為從前絲綢之路去歐洲,地毯總歸還是中國的最好,也不會很貴。
聽說她要剪頭發,又給她推薦剪發店——“華人社區倒是便宜,但多剪得不好;玲珍可以帶淮真去尼法街,上次你媽媽燙葛麗泰·嘉寶在《流浪漢彼得》里那個造型那一家,貴會貴一些,好看的不得了!”
女孩們還沒洗漱妥當,陳教授借了修理公司電話打回來,說已經送走西澤,一切順利,叫淮真放心。因他一會兒得回去學校講課,午飯后才回來,如果需要他開車載她們要出門去,得晚些時候了。
劉玲珍說她們坐計價車出門。
陳老太一聽就來氣——“這里太陽不知多曬,一曬就黑,像什么樣?”
玲珍就說——“我們到十字街口去坐計價車,一樣也不曬!”
老太太攔不住,臨出門給她們一人塞了只水果,說美國蘋果汁多,多吃水果不易曬黑;又叫她們早些時候回來,免得錯過午飯。
曼麗得去學校上課,理發店是玲珍陪著去的。不等淮真問起,玲珍嘴關不住似的跟她將家事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譬如一家人雖說都瞞著陳老太讓她信以為曼麗是親生女兒,不過老太太也不傻,恐怕一早就猜出來了,對曼麗也是一樣的好。曼麗乖巧懂事討人喜歡,老太也覺得異國他鄉伶仃辛苦,同為華人本該互相幫襯著,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半個孫女來寵著。
尼法街理發店倒不太遠,就在十字街口右轉。時間還很早,兩人到時倒是有個大學生模樣的華人青年在那里理發,請理發師替他修剪成“美國陸軍式”——聽他抱怨說是因為學校白人男學生一般都一個禮拜修理一次頭發,而且早起都一種發膏或者淡油,不抹的很容易被嘲笑。他剪陸軍式,不止省了發膏錢,還可以兩禮拜來一次理發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