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在中國金屬鉻在歷史上的使用,一直處于非常先進的地位。在秦陵發掘出的寶劍上面就有一層金屬鉻覆蓋,而且使用的方法還是鉻鹽氧化處理法。
要知道,這種金屬表面鍍層的加工方法,還是德國在1937年的時候,才申請專利的
所以沈墨的這次金屬冶煉,其實嚴格來說也并不算是十分過分的科技跨越。
然后沈墨又將這些重鉻酸鈉和硫酸加在一起,讓他們反應出鉻酸酐。在這之后,就把鉻酸酐和硝酸鈉、氯酸鉀放在一起在爐中煅燒。
在這兩種化學物品之中,硝酸鈉在有了濃硫酸之后制取起來很容易,而氯酸鉀的原料干脆就是石灰。現在在沈墨的化學實驗室里,一些簡單的化學品制造已經不成問題了。
沈墨很快的將它們加溫至一千度以上之后,然后將坩堝小心的從熔爐里面拿出來,將里面的液態金屬傾倒在模具里面頃刻之間,一塊拳頭大小的銀色金屬就出現在他的面前
“純金屬鉻”
雖然沈墨還只能從化學實驗室里面制取少量的這些奇妙的金屬,但是這些東西一旦加入到鋼鐵之中以后,它就可以使沈墨的槍支制造工業,獲得無與倫比的成功
在這之后,沈墨用20的金屬鉻和8的鎳,加上純鋼,煉制出了他的第一爐合金。
鎳這種金屬在南宋這個時代叫做“白銅”,雖然比銅還要稍稍貴一些,但卻是非常常見的金屬。
雖然他這一爐合金其實只是普通的不銹鋼而已,但是這卻標志著沈墨的冶金工業水準,又跨越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這之后,沈墨用自己的小型機床,開始精心地加工出一個個的零件,終于將他的第一批12支左輪槍制造了出來。
有后世的成熟設計可以抄,沈墨自然是不用再重新設計槍支的外形和結構。所以他這次制造槍支的定型和生產都進行得非常順利。
這次他造出的左輪手槍,有六支是仿制了柯爾特響尾蛇型左輪手槍,槍管相對不那么長,可以隱蔽攜帶。
而另外六只則是特殊加長槍管的柯爾特巨蟒型,威力和精準度更高。
這六支槍的框架全都采用不銹鋼制造,而槍管里面則是內襯著一根內膛鍍鉻的碳鋼襯管。
六條右旋膛線全都是用鏜床加工出來的,除了由于使用黑火藥、彈殼的長度和口徑都需要適量加大的原因,沈墨特意將槍管的口徑加大到了11毫米,還有彈輪的長度稍微加長了10毫米以外。這些槍支看起來幾乎和后世的那兩把柯爾特名槍一模一樣。
除此之外,每一把槍上面都是象牙握把,槍身手工拋光,外觀看起來居然比后世的名槍還多了一分華貴之氣。
那六支短槍的握把上面,全都用的是絢麗的珍珠母,這些名貴的珍珠貝和銀白色的不銹鋼相互映襯之下,更是把這把槍映襯得美輪美奐。
書友群,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277600208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