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隊的金國兵士下城列陣,用拒馬排列出了簡單的防御陣型之后,轟隆隆的鐵蹄踏著船板開始下船。
楊清岳在城頭上,看著那些金兵在卸下裝備和馬匹之后,一隊隊的人好整以遐地在那里穿戴鎧甲,整理裝備集結部隊。
他再看自己身邊集合還不到一半的手下,心里面涌出了一股著了火一樣的燒灼感。
如果不是金軍不能披甲過河,一旦翻船,穿著鎧甲的戰士會立刻淹死,現在那些金兵估計都已經到了楚州城下了怎么自己剩下的這些兄弟居然還沒上來
不能丟臉,不能給自己老祖宗丟臉
這個時候,來自于北宋名將世家,身為楊業后人的楊清岳。咬著牙將自己手中的長槍在地上一頓,隨后命令自己上城的兄弟檢查甲胄,給角弓上弦。
成排的金兵正在一船船的下來,就如同蟻群一般越來越多。看這樣子,最起碼有10萬之眾
楊清岳正在觀察著城下的動靜,卻聽到自己的身后甲胄聲響。
當他回頭一看,只見他的頂頭上司,一位軍中參將正臉色鐵青的帶著親兵,從他的身后快步走過去。
“媽的這次要完”
只見這位參將的臉上就像是掛了一層寒霜一般,他一邊腳不停步的向前走,一邊抽冷子伸出拳頭來,在楊清岳的肩頭上捶了一下。
“把自己這段守好,別他媽給老子丟人”
只見這位粗豪的參將,似乎是對楊清岳很放心。他徑直走過去之后,隨即就聽到他的大聲喝罵,從遠處的下一段城墻響了起來。
就在這時。
城外軍鼓震動天地,一大片金軍的鼓噪喧嘩聲,猶如海潮一般向著城頭上傳了過來。
金軍攻城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歷史文獻之中,都把金軍的拐子馬和鐵浮屠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卻是兩種不同的兵種。
所謂拐子馬,其實是用于襲擊側翼的輕騎兵,他們手中的主要武器就是弓箭。
往往在對戰時,在宋軍列陣之后,拐子馬就會反復沖擊宋軍薄弱的側翼。很多次金國就是用這種簡單的方法攪亂了宋軍的軍陣,導致正面戰場上一潰千里。
這種拐子馬上的騎兵,全都是精于騎術和射術的精兵,在近戰沖殺的時候他們也是勇猛無敵。
在戰爭中,往往這些拐子馬的沖殺周而復始,一波一波的無休無止。這些拐子馬上的金騎士不知疲憊、兇悍勇猛,一向是宋軍的大敵。
在早期的金軍拐子馬里,曾經有過一種說法“若是不能連沖百余陣,那還叫什么拐子馬”
而鐵浮屠,則是用金國于正面沖陣的重裝騎兵。
和西夏鐵鷂子稍有不同,他們身上的鎧甲是用一種近一尺長的長方形鐵片編扎而成的。
這樣的鐵片在穿連成一片之后,就形成了類似于竹簡一樣的形狀。之后再將它們一圈一圈的連綴在一起,圍在身上的時候看起來就像是帶著一層層房檐的寶塔,這也是他的名字“鐵浮屠”的來歷。
因為在佛教用語中,“浮屠”就是“塔”的意思。
這些金軍鐵浮屠,往往以三騎用皮條連在一起。沖陣之時后面有步兵相隨,攜帶著拒馬等障礙物。所以他們一旦開始向前沖鋒,便一步不許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