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適當的引導,使民間的尚武之風興起,這也是沈墨辦報的一個初衷。
人民不一定非要孔武有力,但是他們一定要有血性。這是沈墨這次宣傳戰的另一個目的。
“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將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二。
這是歷史上真實的記載,講的是在公元1002年,也就是檀淵之盟前的3年,宋真宗時,代州有一個進士叫李光輔,很擅長刀劍。
他前往開封見了宋真宗,宋真宗一看這人居然會武術,心道這怎么可以要都像你一樣,我大宋豈不是藥丸
最后真宗沒重用他,讓他回家種地了要知道代州不是別的地方,那可是雁門關的所在地啊邊關的人習個武原本很正常,結果一個中了進士的人,卻因為“好擊劍”就不用人家了,這就是大宋
真宗寧可邊關老百姓都是任游牧民族宰割的柔弱書生,也不愿意出現一個尚武的進士。他寧可養著幾千萬溫順的綿羊,年年給遼國送歲幣,也不愿意讓綿羊們“好劍”。
咱們可以想象的出,如果真宗能多重用幾個李光輔這樣的人,大宋一定不會有什么“檀淵之盟”之類的慘劇發生。
也可以說,大宋不是軍事不強,而是他們壓根就沒想要把軍事搞強。
為了防范所謂的武將作亂,所有能把軍事搞強的做法,在之前的大宋皇帝心中,那都是寧可死也不會去做的。
而現在,在沈墨悄悄的引導之下,在臨安這個大宋的中心,對于武將和兵事的觀感,卻正在無聲的漸漸轉變著。
而整個臨安人都在孜孜念念,魂牽夢繞的沈墨,他現在在干什么呢
沈墨帶領部隊上船之后,一路沿著淮河順流而下,眼看著就到了距離楚州城還有十余里的淮陰。
這里就是淮河被黃河擠占之后,兩河分界的地方。
黃河在淮陰段奪淮入海之后,對岸的金國年年加高河堤,黃河大量泥沙的淤積使得河道海拔越來越高,導致淮河再也無法經此入海。
所以淮河才會匯入洪澤湖,一路曲里拐彎兒的奔向了長江。
而這一段河水也因此變得涇渭分明,如今就在沈墨的船只前方,清澈的淮河水和渾濁的黃河分界明顯,顏色截然不同。這種自然奇觀不由得讓人心生感嘆。
為了防備楚州和淮陰的金軍騷擾,沈墨一直貼著黃河的北岸,也就是靠近金國的那一面的河水中行駛現在金國的整支船隊全都在楚州,也就是大宋境內的那一邊,所以金國這邊反而是安全的,這也是夠荒唐的了。
隨后沈墨一路下行,來到了距離黃河入海口只有50里遠的漣水城。
沈墨之所以把目標選擇在這里,就是因為這漣水城,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它位于金國的山東東路,周圍沒有其他的城市作為依靠和援助。所以打下它來可以慢慢消化,不必擔心其他金國城市派兵迅速反撲。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漣水城,其實就是整支金軍南侵大軍的出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