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越發昏暗。
才剛過申時三刻(下午四五點鐘),天已經黑得看不清面目。
休息站里面,又多了幾個人,都是過路的商旅。有走親訪友,也有做買賣的。
一個中年農婦背著背簍,來到休息站。
她站了會,看到有人出來,才敢怯生生地問道:“這里收貨嗎?”
她口音很重。
王麻子掃了眼她的背簍,用稻草蓋著,看不清里面裝的是什么。
“收啊!你背的是什么。”
農婦小心翼翼放下背簍,拿開稻草,露出里面的物什。
王麻子湊上去,咦,沒想到竟然是新鮮的黑木耳,還有曬干的香菇。
“這黑木耳哪來的?”
農婦很緊張,吶吶不言。
王麻子這才意識到農婦有些怕他,可能也是因為不大聽得懂官話的原因。
“王先生,你出來一下。”
王老童生聽到呼喊,從里面跑出來。
“什么事?什么事?”
“問問她,這木耳哪里采的,還有嗎?下次能不能別采木耳,直接把長了木耳的木頭給搬來,價錢好商量。”
王老童生得了吩咐,用方言同農婦交流。
聽著熟悉的方言,農婦果然放松了一些。
二人你來我往,說了好一會。
王老童生打聽清楚情況,“木耳是山上采的,野生。你要連木頭也搬來,那木耳恐怕活不成。她說了,周圍就她們那山溝溝產野生木耳,別地方都不行。你給多少錢收?”
王麻子很果斷,“這木耳不錯,我也不讓她吃虧。按照市場價,每斤再添三文錢。這些曬干的香菇,我都要了。也按照市場價收。”
王老童生和農婦交流,農婦露出驚喜的表情。
她顯然沒想到,休息站的價格如此公道。難怪山那邊的村民都說有好東西,別拿到鄉里,拿到休息站,價格更好。
雖然要走好遠好遠的路,差不多要走一天,才能走到休息站。
誰讓他們村子在山溝溝里頭,出來一趟,極不容易。
不過只要這些山貨能賣上好價錢,別說走一天,就是走兩天也值得。
過了稱,付了錢,農婦就準備返回。
王麻子對王老童生說道:“問問她,那么遠,能趕回去嗎?走夜路那么危險,她一個女人恐怕不行啊。我們后院有大通鋪,還有熱湯,一晚上只要一文錢。你問她要不要住?”
王老童生笑了起來。
王麻子平日里看起來精明算計,又有點兇,其實為人很心善。遇到像農婦這樣的窮苦人,都會盡量給對方一點方便。
王老童生將王麻子的意思轉達給農婦。
農婦猶豫,說了一串的話。
王老童生給王麻子翻譯,“她要趕著去買藥。”
“有方子嗎?我們這里常備藥材,問她要方子抓藥,市場價,童叟無欺。你告訴她,我們這里還雜貨鋪,針頭線腦,油鹽醬醋茶都有賣。外面這么冷,干脆叫她進來得了。”
農婦得知休息站就能抓藥,顯然很意外。
她戰戰兢兢,跟隨王老童生走進休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