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今兒和少府家令聊了聊,聽聞你給少府出了不少主意。你和朕說說,存錢給利息,真能將地主老財藏在地窖里的金銀銅錢搜羅出來嗎?”
顧玖一聽,頓時放心下來,知道危險已經解除。
她面對文德帝,侃侃而談,“陛下可知,鄉下的地主老財,在大戶眼里不起眼,但是架不住他們數量多。一家存個五百兩,一千兩,全天下這樣的地主老財,沒有十萬戶,也得有五萬戶吧。
這些地主老財埋在地窖里面的銀錢,加起來少說得有幾百萬兩,甚至有上千萬兩。而且據兒媳了解,他們存在地窖里面的銀錢,大部分還都是銅錢。”
鄉下地主老財,獲取金銀的渠道有限。反倒是銅錢,攢了大把。
顧玖一開口,就吸引了文德帝的注意力。
文德帝一邊回憶幾年前看過的全國皇冊,一邊示意顧玖繼續說下去。
顧玖便繼續說道:“鄉下地主老財,除了種地外,其實并沒有多少生財之道。最多就是在村里鄉里放放私貸。因為鄉里鄉親,也不敢弄高利貸。
這些人一年到頭,大部分收入其實都來自于土地。他們將銅錢藏在地窖,無非就是攢家業。
若是他們得知將錢存入少府錢莊,即便年息只有四分,五分。一百兩一年只有幾兩的利息,幾百兩就是幾十兩的收入,他們也是愿意的。
對于那些鄉下的地主老財,幾十兩,足夠他們一家人幾個月的開銷。只需將錢存入錢莊一年,就能獲得半年的開銷,我想只要有人嘗到了甜頭,后面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將藏在地窖的銅錢存入錢莊。”
文德帝蹙眉,“那些人,果真愿意為了一年幾兩,幾十兩的收入,將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錢存入錢莊?”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顧玖試著問道:“陛下可知,在那些偏遠地方,一畝旱地值多少銀子?一畝水澆地值多少銀子?”
“你知?”
顧玖點頭,“兒媳知道。就說西北那邊,旱地只需一兩銀子就可以賣到一畝。水澆地,看土地肥瘦,從二兩到五兩不等。
為何如此便宜,因為這些地方交通不便,出產的物資很難運出去。也就造成了土地不貴。
但同時,當地百姓收入也極為有限,除了種地,幾乎沒有第二項收入。這種地方,世家大族是沒有的,一村一鄉的地主老財卻不少。
把錢存入錢莊,一年所得利息,就能購買幾畝到幾十畝不等的土地,這等好事,那些鄉下地主老財絕對不會錯過。”
生財渠道有限,將錢存入錢莊吃利息,就成了最穩妥的選擇。
這就跟現代社會,老一輩人喜歡儲蓄存錢一個道理。
文德帝突然問了一個在顧玖看來很愚蠢的問題。
他問顧玖,“這樣的偏遠地區很多嗎?”
顧玖嘴角抽抽,“陛下出京公干一年多時間,應該見過許多類似的偏遠地區吧。大周九成以上的鄉村,都屬于偏遠地區。”
交通不便,注定了很多鄉村缺乏同外界的溝通。
沒有足夠的信息交流,這些鄉村自然就成了偏遠鄉村。
所謂偏遠,不單單看地理位置,也要看富庶程度。
大周有很多大戶,不過這些大戶,一般都集中在水源豐富的地方。他們置辦田莊,也喜歡選擇水源豐富的地方。
實際情況,水源豐富的地區是少數。大部分地區,因為缺乏水利設施,土地都比較貧瘠。
很多鄉下地主老財,其實都是靠著省吃儉用,一代代積攢家業,加上和平年代,才能攢出那點家業。
所以他們特別珍惜手中的土地和銀錢。
不過只要少府錢莊打出了名氣,加上少府背書,大部分地主老財還是愿意拿出辛苦攢下來的銀錢存入錢莊吃利息。
文德帝觀察顧玖,“你并未去過那些偏遠鄉村,你為何知道這么清楚?”
“因為兒媳名下的伙計,早已經將京畿地區每一個村跑遍了,并且不止跑了一趟。京畿以外的地方兒媳不敢說,京畿地區內每個村的情況,兒媳都基本了解。”
顧玖很坦蕩,也很自信,整個人仿佛散發著光芒。
文德帝聞言,大吃一驚,神色都變得鄭重,“京畿地區每個村的情況你都知道?你確定嗎?在朕面前說大話,是要負責任的。”
顧玖肯定地點頭,“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將戶部戶曹的人叫來。隨便抽查每個村,兒媳不敢說百分百準確,至少能保證八成準確。”
“好,朕就考考你。來人,將戶部尚書,戶曹都叫來。叫他們帶上京畿地區每個縣的戶籍文書。”
“遵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