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煤廠招人,月薪兩百文,還能拿提成。
一開始,他還不懂提成是什么東西。
經人解釋,他才明白提成就是賣出東西,可以從中提取一部分錢作為自己的報酬。
這事好啊!
雖然他不是那么能說會道,但是他可以學。
就算沖著一月兩百文的工錢,他也樂意做這門生意。
新民縣的流民,二期工程里面的住戶,早就被煤廠的老伙計給包圓了,輪不到他。
在他上了半個月的培訓班后,就開始跟著師傅們,走村穿鄉,一個村一個村,一個鄉一個亭的推銷起蜂窩煤。
他干勁十足,臨近年底也不肯休息。
這一日,一大早就來到胡家屯。
他早就得了消息,胡家屯是個中等村落,有七八十戶人家。這個村,靠著賣農產品給四海肉菜店,家家戶戶手里頭都有點錢。
“……嬸子要是擔心蜂窩煤燒得太快,這個蓋子,陶瓷做的,往下面這個洞一蓋,只留個小孔透氣。瞧瞧,這火勢是不是小了下來。”
“這樣燒,三個分蜂窩煤能燒一天,還能燒好幾鍋熱水。等你做飯做菜的時候,將蓋子取下來,這火又燒起來了,要不了多久就能將一家子的飯菜做好。這煤爐多方便啊,正適合冬天使用。”
“……你要是一次賣一百個蜂窩煤,煤爐可以免費送。真的,不敢騙你。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名字,我們東家的地址。四海商行知道吧,我們東家就是四海商行的管事,一找一個準。”
王小喜拿出巴掌大的名片,往圍觀的大嬸大叔散了幾張。
當初商行苦于伙計出門推銷,不受人信任。
顧玖便隨口一提,“可以做個名片,用來介紹自己。”
結果做出來的名片,根本不是顧玖記憶中小小一張的模樣。而是成年男人巴掌那么大一張。
商行還有種古怪的風氣,名片越大越氣派。
當顧玖拿著下面商行精心制作的十幾公分長的名片,一臉的生無可戀。
“夫人,這是照著你說的制作的名片。名片就得這么大,氣派!”
顧玖:“……”
本夫人能說什么?
本夫人能斬斷下面伙計追究氣派的一顆心嗎?
不能!
好吧,大點就大點吧。這年頭沒眼鏡,大一點看得清楚。
于是乎,成年男子巴掌那么大的名片就在四海商行流行起來,并且開始在京城商界流行起來。
王小喜身為煤廠伙計,出門推銷,自然要趕著潮流,為自己制作了一大疊名片,反正是公家出錢。
“……大叔,我不敢騙你。這是我們商行的福利,只要一次買一百個蜂窩煤,就免費送一個煤爐。”
“蜂窩煤不貴。你要是單買,一文錢一個。可你要是一次買一百個蜂窩煤,只要五十文,便宜了整整一半。是的,全京城都是這個價。”
“燒柴當然也方便。只是這天氣這么冷,上山砍柴多危險啊。萬一磕著碰著摔著,請醫問藥,醫藥錢可比蜂窩煤貴多了。而且你家人口多,所需柴火也多。自家人忙不過來,還得花錢買柴。同樣是花錢,不如買蜂窩煤,一天到晚,隨時都有熱水用。洗菜做飯,甚至洗衣服,都可以用熱水。而且還不用人看著火。”
“這天至少還得冷兩個月,這兩個月花一兩百文,買幾百個蜂窩煤放家里,就能過得舒舒服服。”
“大嬸,看你這一身,家里肯定有能干人。大嬸操勞了一年,也該松活松活,帶個煤爐回去,今年過年,全家都樂呵呵。而且,有了這煤爐啊,還不用另外燒炭取暖,這又替你家省了一筆錢。”
“你家人口多,一天到晚不熄火的話,一天少說得用六個蜂窩煤。你要是一次買一百個蜂窩煤,六個也就三文錢。一個月用不了一百文。”
“要是家里人口少,自然用不到六個蜂窩煤。”
“大嬸,要不要提一個煤爐回去?”
村民們圍觀了好一陣,幾乎全村的人都圍著王小喜,看他推銷蜂窩煤。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有三家買了蜂窩煤。
里正家最富有,一口氣買了三百個蜂窩煤。
其他兩戶,只買了一百個蜂窩煤。
一個村,就賣出五百個蜂窩煤,王小喜喜不自勝。
“我二十天后會再來一趟,蜂窩煤用完了,直接找我就行。以后這一片,都是我王小喜負責。”
“蜂窩煤就在村外大道上,那東西扎實,分量重。我這就讓人給你挑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