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御哥兒出京游學,你可曾想過,萬一遇到意外危險,如何是好”
文德帝怒火高漲。
在他看來,顧玖身為御哥兒的母親,太不負責。
御哥兒身上肩負重任,豈能輕易離京。
別的不說,安全問題怎么保證
顧玖態度堅決,“啟稟陛下,御哥兒自小身在富貴窩,長這么大就沒離開過京城。如果錯過這次游學,很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機會出京見識見識。難道陛下真的愿意看見御哥兒長成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貴公子不出去走一走,見識見識,算什么好男兒。”
“放肆!”文德帝呵斥。
顧玖半點不虛,“陛下體恤民間疾苦,不忍增加百姓賦稅,不忍看見小民家破人亡,堪為仁君。然而,陛下莫非生來就知民間疾苦若不出京游歷,體察民情民生,又哪里能知道小民因何而苦。夫子說一千道一萬,也不如學生親眼看見來得震撼。”
文德帝惱怒不已。
顧玖說的都有道理。
可是文德帝不放心。
“御哥兒才多大,沒必要如此著急出門游學。等再過幾年,等他長大,再出京游歷也不遲。”
“再等幾年,三元公就真的走不動路,沒辦法親自帶著他出門。”
顧玖也有自己的顧慮。
御哥兒正是樹立三觀的年紀,有時候她也會戰戰兢兢,生怕教育太過超前,將御哥兒養得不合時宜。
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點。
顧玖不可能完全照搬后世的想法,去教育御哥兒。
隨著御哥兒逐年長大,這種戰戰兢兢的心情越發強烈。
御哥兒需要出去看一看,走一走,親自體會。將過去所學融會貫通,而非紙上談兵。
同時,顧玖也需要時間冷靜反思。
沒有人永遠都對。
她的成功,建立在大量的調查數據,以及無數次的反思上面。
她懂得反省自己。
御哥兒懂得反省自己的言行嗎
光是靠嘴巴教,就一定能教好嗎
如果御哥兒只是一個普通的學子,一切都沒問題。該怎么教就怎么教,一切以讀書科舉為重。
普通學子,本就身在民間,不用特意去體察民情。他本身的經歷,周圍所見所聞,就是民情。
可是御哥兒是皇孫,如今還是王府世子,對他的要求自然不一樣。
文德帝問道:“你打算讓三元公帶著御哥兒出門”
“還有書院學子,以及孫狀元孫先生。若是陛下不反對的話,兒媳還想邀請欽天監任大人觀天象,測風雨。”
文德帝冷哼一聲,“非要在這個時候讓御哥兒出京游學沒了三元公,還有別的大儒。”
顧玖沉默了片刻,“不知陛下知不知道御哥兒不肯進宮讀書的真正原因”
“難道不是因為書院自由”
“御哥兒還沒有那么膚淺。真正的原因是,朝中大儒學問是不錯,卻不擅長教學生。所有問題,都是老生常談,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就是這個答案,過了這么多年,還是一樣的答案。時代不同,大儒們卻沒想過要與時俱進。大儒們的講學,已經無法滿足御哥兒對知識的渴求,所以……”
所以不樂意進宮讀書。
文德帝緊皺眉頭。
顧玖繼續說道:“三元公和孫先生講課,更加奔放自由,天馬行空。那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啟蒙。那正是御哥兒所需要的。一路游學,一路講學,會有更多收獲。兒媳相信,御哥兒會越來越出色。”
文德帝沉默,良久的沉默。
最后,他擺擺手,“你先去見皇后,此事朕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