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辦得不倫不類,無法盈利,最后紛紛停刊。
大家依舊靠著商販運送京城的報刊做消遣。
“朝廷官員吃飽了撐著,三天兩頭在報紙上同山河書院一幫書呆子打嘴仗。”
裴蒙翻著《國子監報》,表情十分嫌棄。
《國子監報》儼然成了官員打嘴仗的最佳場地。
竇先生呵呵一笑,“這一手轉移矛盾,用得極好!伯爺該學著點。”
裴蒙又說道:“周世安寫的《官場》倒是入木三分,是本好書。不過也觸及了許多人的利益,踩著了文臣武將的痛腳。皇后娘娘將周世安推出來背負罵名,總得給點好處吧。”
“周世安名動天下,周氏一族重新被世人關注,算不算好處”
“這點好處還不夠!”裴蒙直言道。
他翻遍了報紙,都沒找到周世安最新消息。
竇先生隨口一問,“伯爺認為何等好處,方能補償周世安的犧牲”
裴蒙面無表情地說道:“周世安背負罵名,那么皇后娘娘就有責任替他洗清罵名。”
“《山河書院報》正在操作此事!老夫了解到,官員罵周世安最兇猛地時候,《山河書院報》開始公開發行。一面世,就同朝廷官員針鋒相對。”
說著,竇先生翻出《山河書院報》上面替周世安洗白的文章,“伯爺看看這篇文章,很有深度。猜猜是誰寫的。”
“佚名”裴蒙挑眉。
竇先生哈哈一笑,“正是佚名。消失數年的佚名再次出山,果然非同凡響。”
“就是當年寫戰爭同賦稅關系論的那位佚名”
“正是!文青書局眼瞎,那么好的文章,卻不肯集結成冊出版。害得老夫想收藏都不行。”
裴蒙笑了起來,“有點意思!一到關鍵時候,這位佚名就冒出來,一腳定乾坤。竇先生可有猜到這位佚名的真身是誰”
竇先生捋著胡須,“老夫心頭有幾個懷疑對象,但是老夫仔細看了看他們近些年的文章,行文風格不同。”
“說說,都有哪些人”
“三元公楊元慶,孫狀元,周世安,還有朝中那幾位老不死!甚至還懷疑過皇后娘娘。”
“沒懷疑過劉詔”
“劉詔寫不出這種文章。”竇先生對劉詔的文化素養一清二楚。
裴蒙盯著報紙上的內容,“本伯爺猜皇后娘娘。”
“伯爺同老夫不謀而合。哈哈……”
“先生有沒有發現,報紙上關于西北的消息,一個都沒有。”
“有的!后面物價那里,有提到西北的物價。”
裴蒙嗤笑一聲,“偌大西北,連個版面都得不到。除了官員打嘴仗,全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
竇先生說道:“或許朝廷并不樂意讓人們了解西北。”
“朝廷當然不希望百姓了解西北。如此,他們就可以隨意抹黑污蔑西北,污蔑我們父子!”
“伯爺息怒!”
“先生放心,本伯爺沒有動怒,只是有感而發。”
“伯爺可有想好,面圣時該說什么”
裴蒙扔下報紙,說道:“本伯爺同劉詔沒什么好談的,要談就和皇后娘娘談。”
“不可急躁!”竇先生鄭重提醒。
裴蒙哈哈一笑,“先生放心,本伯爺有分寸,絕不亂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