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只有開國太祖有機會,并具有威望去更改官場規則和制度。
只是,為什么要更改官場規則
目前為止,沒有比科舉更好的選拔人才制度。
科舉,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出仕為官,打破了世家貴族對官場的壟斷。
在沒有更好的人才選拔制度出現之前,科舉就是最憂制度。
至少在目前,科舉最憂。
科舉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就決定了只有舉人功名的顧喻,仕途艱難。
劉詔問顧玖,“想讓顧喻進朝廷嗎”
顧玖說道:“他適合去戶部,但是他做不了戶部侍郎。”
劉詔點點頭,“他想做戶部侍郎,難。就連陸愛卿都會立場鮮明的反對。”
陸大人是進士出身,涉及到科舉和官員升遷,一個舉人想爬到進士的頭上,又不是像任丘那樣的天才人物,他必定會旗幟鮮明的反對顧喻出任戶部侍郎。
顧玖說道:“別讓他去戶部,太委屈。”
劉詔征求她的意見,“要不要放到少府”
少府是皇帝劉詔的私庫,官員任命,自然是皇帝說了算,不用經過三省六部。
顧玖搖頭,“京兆尹衙門可好”
“京兆尹這可是得罪人的差事,處處不討好。”
“正因為處處不討好,顧喻出任京兆尹,才不會引起朝廷鬧騰。他們巴不得有人背鍋。”
歷代京兆尹,通常都沒什么好下場。</p>
<strong></strong>
不管是誰做到這個位置上,后面的仕途多半不順,幾乎沒有例外。
故而,很多人視京兆衙門為畏途。
到了京城,自熱是要進三省六部做京官。不僅體面,升官也容易。
去京兆衙門簡直是浪費人生和才華。
頭頂無數大山,人人都可以對京兆衙門發號施令,人人都是祖宗,就京兆衙門是孫子。
那日子,要有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劉詔仔細想了想,“你說的有理,顧喻如果出任京兆尹,品級雖高,卻處處受制,反對的人必定很少。而且顧喻擅長民生經濟,他坐在這個位置上,倒也合適。京畿一地,是時候進行統一的規劃。朕甚至想重新登記魚鱗冊。”
魚鱗冊,就是土地,房屋,池塘,山林普查。
因為涉及到稅收,牽涉大戶隱瞞人口田畝,良民投獻官員世家,這事向來極為敏感。
大周國祚兩百年,只進行過兩次魚鱗冊。
一次是太祖朝,一次是世宗朝。
也就是說,大周朝廷現在官方登記的田畝數量,都是一百多年前的數據,滯后得可怕。
京城,戶部戶房私下里曾做過人口田畝統計,不過那都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數據同樣缺失得厲害。
真正完整的數據,在顧玖手里。
陳二壯帶人下鄉,發展鄉村經濟,同時統計了各個鄉村的人口和土地。
但是,這些數據沒有過明路,朝廷不能認可。
因為一旦認可了顧玖手中的人口田畝數據,等于是過了明路。
也就意味著從今以后官府得照著這份完整的數據收取稅收,攤派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