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貓狗都嫌棄,來形容歸家后已經有好幾天的劉春生,再合適不過了。
劉軍以前挺羨慕二弟劉華的,他爸一回來,恨不得把二弟時時帶在身邊,干啥事都帶上二弟,可是現在換成了他自己,尤其是跟他爸一起出了兩趟門后,他一點都不羨慕了。
偏偏他爸出門,還喜歡帶上他了。
到了隊里其他堂爺族叔家里,他爸不知道怎么說話時,就直接推他,讓他說話。
二十九去公社的集市趕集,這個集市,是泉峰公社下面幾十個村子的村民自發組織形成的,集市上擺出來賣的都是一些農副產品,還有村民自產自制的吃食,在這里,可以直接用錢購買,不需要票證,甚至偶爾還能見到村民直接物物交換。
當然,也有隊里為增加盈收,擺攤位賣隊里的特色出產,譬如劉老頭編的那些竹制品,交到隊里計工分的,也讓隊里的干部帶人挑出來賣,在集市上擺了一個攤位,賣的收益,歸隊里所有。
集市就擺在公社大食堂隔壁的那條長街上。
去年過年前后,因政策收緊,這個集市沒有開,劉艷沒有來過,今天一到集市,只覺得眼睛不夠看,到哪哪都是人,而攤位上所擺的東西,看起來十分樸實,種類特別繁多,劉艷的眼睛都放在吃食上,江米條、米花糖、小麻花、雪花糕,還有炸麻葉等等,竟然都有。
不像后世,吃食有獨立的包裝,吃完后,產生一大堆的包裝垃圾,現在這些東西,都是村民或隊里一起做的,直接用籮筐挑出來,攤開堆在圓簸箕上,堆得跟一座小山似的,大家要買,需要自備裝東西的盛器,就是稱重量的稱,都是好幾家公用。
劉艷慶幸,她媽有先見之明,帶了好幾個空的餅干盒子和一些油紙,還有幾個大籃子。
劉家村沒有種麥子,劉艷一直誤以為,這個地方沒有麥子,后來才聽她媽說,泉峰公社附近,有幾個村里,山凹上長有野麥子,年景好的時候,也能收一些。
過年始終是個重要節日,備年貨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
身處不同的時代,大家的行事方式,多多少少有些相似,搶年貨就是其中一種,跟后世一樣,臨近過年,東西跟不要錢似的,大家搶著買,擠著付錢,只要家里稍微有一點,到了過年這段時間,都不會虧待孩子。
所以,整個集市上,吃食占了半邊天。
陳春紅交待大兒子劉軍看住小女兒劉艷,就投身到搶年貨的浪潮中去了,二哥劉華和那個爸劉春生,跟在后面幫忙提東西,劉春生長得牛高馬大的,往哪一站,都很打眼,又一臉嚴肅,幾乎沒人往他邊上擠,劉艷和大哥劉軍緊跟在他后面,才沒讓人給擠了去。
從小孩子玩的螺陀彈弓,到家里常用的瓷碗壇子,集市上面應有盡有,她媽一口氣就摸了兩個大壇子,讓劉春生拎著,說是明年夏天的時候,用來泡酸菜,之前沒遇到合適的,一直沒機會買。
一行人,從集市的這一頭,買到集市的那一頭,走出來時,連劉艷懷里也抱了兩個大餅干盒子,盒子里裝滿炸麻葉和江米條,大哥劉軍提了一籃子的雞蛋,還有幾枚鴨蛋。
家里養了兩只母雞,但下的雞蛋遠遠不夠他們吃的,現在天氣冷,母雞都不怎么愛下蛋了,她媽昨晚關雞窩門時,還在雞窩里念叨,趕明兒要殺一只母雞,過年燉著吃,給大家好好補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