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繼續看下去。
發現訣的大體意思,就是劍訣的簡稱,當世留存的各種劍訣都可以直指大道,而且有些劍訣就是大道的踏門磚,領悟學會這門劍訣,大道可期,只是對悟性的要求的很高,所以說這一類的劍訣是非常的珍貴。但是也有一些劍訣,就像宇文川所使用的萬劍訣一樣,是一類相對普通一點的劍訣,對悟性的要求比較低,但是這一類劍訣卻是需要相當刻苦的練習,千次,萬次,乃至是百萬次的練習才能有所成功,算是一種勤能補拙吧,但是威力絲毫不差。
現在這類如此珍貴的劍訣流傳到現在,基本都是殘破的,鮮有完整的,就像呂安在匠城的武庫里面看到的那些一樣,只有殘破的幾頁,一招,甚至是劍意,更不如的只有一道劍痕,所以現在想要直指大道,靠現成的劍訣已經不現實了,只能靠自己的領悟,所以才有了明白所說的莽夫,武夫,宗師三境之分。
之后,這本書又解釋了一下勢與訣的區別。
勢,劍勢,因人而異。
訣,劍訣,大同小異。
雖然兩者的共同目標都是劍指大道,但是兩者的方式全然不同。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誰為主,勢以執劍者為主,訣以手中劍為主,一個由內而外,另一個由外而內,一者執劍者劍氣四溢,二者手中劍劍氣縱橫,如果一定要比個高低的話,勢比訣難,訣比勢累,勢比訣強,訣比勢快,算是各有千秋。
呂安在那里看的眉頭狂皺,這本書短短的幾頁,但是這講的東西簡直和天書一樣,劍道論,越論越不懂。
撓了撓頭,繼續往下翻,結果就是最后一頁了,上面只有兩句話,“悟勢練訣百余年,不如拔劍千萬次。”
呂安看完這本劍道論,就記得最后那一句話,悟勢練訣百余年,不如舉劍千萬次,好高騖遠百余年,不如腳踏實地千萬次,呂安自認為不是一個天才,既然書上都這么說了,自己還有理由偷懶嗎
顧言在一邊看呂安讀書,看了半天,發現呂安的眉頭越皺越緊,不由的好奇看的是什么,不過出于君子禮儀,顧言一直在那里遠觀,沒有走近打擾的意思,直到呂安合起書,顧言才走近,問道“呂師在看什么呢看的神情如此糾結”
呂安直接把這書名給顧言看,“劍道論”顧言的眉頭也是皺緊,“呂師,你怎么還在看這個”
“我怎么就不能看這個”呂安不解的問道。
“實屬和呂師的身份不匹配,所以驚訝了一下,見諒見諒。”顧言解釋道。
呂安抖了抖背上的劍說道“天天背著一把劍,連個劍訣都不會,那不得抓緊學點什么東西呀,否則這劍背出去都嫌丟人。”
顧言點了點頭,不過還是有點驚訝的問道“呂師,你連劍訣都沒學過嗎”
呂安點了點頭,然后顧言就是一臉奇怪的看著呂安。
呂安不解的問道“這很奇怪嗎”
顧言點了點頭,回道“身上背劍,還有前面幫宇文川的時候用的也是劍,怎么看呂師都應該是一個比較強大劍修,但是竟然連劍訣都沒學過,就能這么厲害了”
呂安不好意思的說道“還真沒學過,而且我也不厲害,前面那人說實話我一招都擋不下。可能是因為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壓根就沒有什么劍修,劍訣的,之后到了匠城我又荒廢了一年時間,最近才重新拿劍的,所以劍訣這類東西,也是最近才接觸到的,以前都沒有這個能力和心思去想這個。”
顧言點了點頭,然后嘗試的問道“那呂師想學嗎”
呂安肯定的點了點頭,說道“你能教我”
顧言笑了,搖了搖頭,指了指邊上,“我又不會,但是他可以呀,他都用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