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年正月,無論城鎮還是村屯,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拜年,一般從初二開始“跑秧歌”。而演出形式則是以拜年賀喜為主。
東北大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藝人文士,將內地的戲曲歌舞帶到東北,到了乾嘉時期,這種歌舞活動與東北人民的熱情風格結合,形成了獨具穩、梗、翹風格的秧歌舞,也漸漸形成秧歌音樂,由鑼、鼓、镲、嗩吶等奏出曲調。
東北地區的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場面紅火、舞蹈豐富。
東北秧歌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發展到今天的一種民間歌舞。
李忠信的姥姥唯一的一個愛好就是在秧歌隊里扭秧歌,初二這天一大早,李忠信的姥姥便早早就起來裝扮自己,準備到村子中央的小廣場扭秧歌。
農村和城市里面不一樣,過年的時候沒有什么熱鬧,更沒有幾家有電視,于是扭秧歌就是他們過年時候最好的娛樂活動了。
一身大紅大綠的衣服,兩把扭秧歌專用的大扇子,李忠信看到姥姥穿上這一身的行頭,心中頓時就感覺到那扭大秧歌的人物活脫脫地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因為家里面的姥姥到小廣場那邊扭大秧歌,家里面的老老少少全部出動,一起到小廣場那邊給姥姥站腳助威。
到了興林村中心位置的小廣場以后,李忠信看到,村子里面的人基本上是全體出動,一齊到這邊來看秧歌。
東北大秧歌十分熱鬧,正月時候的表演大秧歌的時候更是鑼鼓喧天。
踩高蹺的踩高蹺,跳扇子舞的跳扇子舞,表演各種人物的演繹各自的精彩。
李忠信對于在農村看扭大秧歌還是頭一遭,他甚至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
過了一會,他便專門看姥姥表演了,他看到姥姥的走相十分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給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
她膝步松弛、腳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時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帶有“襯勁兒”的一步一頓的動感特點有著一種灑脫、流動的美感。
聽著后世熟悉的二人轉小帽的腔調,正月里來是新年啊大年初一頭一天啊
李忠信的心中在這個時候突然想到,東北二人轉現在在全國還沒有流行,他是不是應該搞一個二人轉的大舞臺,把那啥山挖到手下,把東北的二人轉先一步推廣到全國呢
對于二人轉幾十年后發展,李忠信很是看好。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它植根于東北民間文化,屬于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于n、j、hj、ng東部三市一盟和hb省東北部。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于東北大秧歌和hb的蓮花落。
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中國北方地區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和李忠信看到姥姥他們在小廣場上扭大秧歌的形式上差不多,當中扭大秧歌最好的,基本上都能夠擔任二人轉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