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盤問,王波算是弄明白了,合轍是這個秦保國在過年前處了個對象,兩個人都很滿意對方的,可是,過年的時候,秦保國到女方家里面去,女方家里面的父母堅決反對,把秦保國弄得不知道怎么辦好了。
在八十時代,戀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男的女的不能隨便一起出去玩,在結婚之前更不可能睡在一起,那時候大家都很單純。
由于有很多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思想經歷了一次次的浪潮所沖擊,愛情觀婚姻觀又被社會現實所影響,很多人在排斥中接受著,在放棄中堅守著,在混亂中驚醒著,這是他們回避不掉的命運。
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有一部叫做廬山戀的電影在中國大地上映。
原本這部電影是宣傳廬山好風光的電影,卻成為了風靡一時的愛情電影,直接引領了八十年代的潮流。
故事講的是華僑少女周筠和年輕人耿樺,在廬山巧遇,從相識、相知、遇到阻礙,終成眷屬的故事。
當年,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兩個年輕人幸福生活的渴望、對待愛情的大膽打動了無數的觀眾,電影的男女主角張瑜和郭凱敏也成了那個年代年輕人心中的偶像。
廬山戀寄托著八十年代人的愛情旗幟與情懷,影片不僅展現了廬山的秀麗風光,同時也表達了當時中國青年純潔而含蓄的情感向往,被譽為新中國“純美”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秦保國在英雄救美了李玉梅以后,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在共同觀看了電影廬山戀以后,更是確定了兩個人戀愛的關系。
秦保國是竹板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對于戀愛更是沒有太多的認識,只是感覺和小梅兩個人有著相互吸引的地方,單純地想要和小梅相處。
改革開放剛開始,人們還沒從過去的保守中轉過彎來,之前說談戀愛結婚,那頂多也就是找個伴兒,生活上的依靠、工作上的戰友,即使有些前衛點的,也只能到玉米地、墻旮旯、小樹林里偷偷拉拉手,總覺得談戀愛就是見不得人的事兒。
可他們看了廬山戀,兩個年輕人,在廬山這樣一個最美的地方,穿著最美的衣服,大方地表達著最美的愛情,原來談戀愛可以怎么談,可以談得這么美。
以前說“花前月下”,原來不只是在書本上能見到,我們自己也能做啊。
這么大的反差,再碰上那么一個渴望開放的年代,秦保國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愛情,他要和李玉梅結婚。
如果不是小梅的家里面因為秦保國是農村人,不是國營單位的職工,直接拒絕了秦保國的請求,他也不會喝了一些悶酒,把事情完完全全地合盤向王波托出。
八十年代初,江城市這邊要求結婚的基本條件是住房、工作、婚禮三大硬件,三轉一響三大附件。
男人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對象家不會同意叫自己的女孩和“無業游民”結婚的。
首先第一條得有正式的工作,別看當時工人的工資只有二十幾元到三四十元,可這些錢足能養活三口人。
沒有正式工作,那基本上就是沒有房子的象征了,這個時代,沒有工作,就沒有房子分,兩個人結婚沒有房子,老人很難同意。
還有就是,婚禮酒席得辦,那年代“隨禮”是互相幫助,結婚成家缺錢,親屬、朋友、同學、同事,每人掏出幾元錢湊個份子,也叫這小兩口成立家庭有些生活基礎。
為了答謝這些人們,結婚時就要辦幾桌甚至更多桌酒席,喜慶、親情、友情、其樂融融。
男方沒有房子,沒有正式工作,連證婚人都沒有,他們怎么面對親朋好友。
秦保國在城里面沒有住房,沒有國營工作,父母都在農村務農,典型的農村無業游民,只有那么一頃半的地,能保證全家人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至于打魚的工作,那根本就上不了臺面。
李玉梅的父母聽李玉梅說了秦保國的基本條件以后,他們堅決不同意,他們告訴李玉梅,如果李玉梅敢和秦保國結婚,他們就敢吊死在房梁上。
李玉梅甚至一度提出來私奔的想法。
可是,秦保國是老實人,更想給李玉梅幸福穩定的生活,他堅決不同意李玉梅的說法。
別看秦保國去年錢賺的不少,李玉梅父母想要的東西,他實在是辦不到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