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把到日本的一些見聞和陳醒然娓娓道來,連帶著把自己的觀點也說了出來。
戰后日本經濟從復蘇到振興,其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長期地、穩定地致力于推進技術創新。日本的技術創新貫穿各時期,可謂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日本的技術戰略基本上帶有積極的革新意向,可以說經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國技術。
尤其是與歐美差距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段時間,通過合資、技術轉讓、技術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術上的追趕。
我們中國現在最卻少的就是技術革新,沒有把大量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上,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到緊要的位置上。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一個原因,我決定要在江城那邊建設幾個高科技的現代化企業,更要建設一些大型的實驗室,吸引一些高科技的技術性人才,到那邊進行科技研發的一些工作。
只有建設起來高科技企業,只有建設起來大型的實驗室,有詳實數據,才會成為真正的科技成果,才會夠運用到實際應用當中。
把研究出來的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就能夠讓我們國家少花一些冤枉錢。
我們中國在這些年所花出去的冤枉錢實在是太多了,很多我們國家自己就能夠自主研發的東西,也需要從外國那邊進口。
而進口這些物品所用的外匯,都是用國家最基本的資源換取來的,也就相當于用自己家里面最好的東西,換取一些國家原本自行就能夠生產的東西。
而日本經濟主體把科技發展擺在優先和突出的位置,其經濟發展戰略從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國到貿易立國到現在的科技立國,經歷了“三部曲”的演變。
日本技術創新是個漸進的過程。
期間,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并有不同的技術創新內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強力施行。
戰后日本經濟恢復元氣之初,就開始致力于發展當時被稱為世界先進技術的重工業鋼鐵、化學、機械工業,且大量引進和開發適用新技術,追求規模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以價格和質量管理為競爭手段的產品國際化。
當時,日本還制定了企業合理化、產業振興和新興產業政策。
機械產業中,中小企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生產設備老化,日本為了機械工業的振興,制定了機械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并相應地制定了扶持政策。
日本技術創新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在注重基礎研究的同時,更注重實用新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科技與經濟必須緊密結合,否則,經濟就沒有活力。
采用高新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產業化。經濟的發展為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舞臺,而科技的進步則進一步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