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都已經是于事無補。于是就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每一個文官被派出督師,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為了讓自己統轄的這批軍漢對自己畏懼,都要殺一個戰功卓著的武將來立威,就比如后來,孫傳庭殺了賀人龍是一個道理。
最終的結局是什么呢,文官視武將為豬狗,武將對文官如寇仇,雙方的對立越來越大,最終是軍無戰心,才有了后來大批的官軍嘩變,成為了各路起義軍的主力,成為了埋葬以文官集團為支撐架構的大明。
監軍的弊端多多,但監軍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們是由文官集團組成的,代表了文官的耳目和皇帝的委托,于是在武將做了一些事情之后,通過他們可以得到承認,并且避免許多猜忌麻煩。
還是那句話,毛文龍之所以被殺,十二條大罪竟然都被人相信,崇禎也默許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監軍作證。
在這里,毛文龍犯了兩個最致命的錯誤
首先,大明朝重文輕武,都已經達到了變態的地步,而皇帝對武將也是身懷戒備。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整個朝廷就形成了一個不是規矩的規矩,那就是所有在外征戰的武將,都將家屬安置在兩京,也就是變相的在作為人質,這樣才能讓文官放心,讓皇帝安心。
結果自己這個前身開始進入遼東,在四面皆敵的情況下,卻寧可將妻兒放置在戰亂不斷的遼陽,也不將妻兒老小送到皇帝手中做人質。后來,遼陽陷落,毛文龍的妻小被自己的親兵舍命保護搶救出來,他還是沒有將其家小送到京城去,而是直接送回了自己的老家杭州,這在還算厚道的天啟朝時候,還沒顯現出巨大的危機,但在多疑成性的崇禎朝時候,在多疑的崇禎眼里,就成了最致命的毛病,這也就是為什么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崇禎皇帝還為袁崇煥在事后背書,雖然有崇禎急于要求袁崇煥五年復遼的操切情緒在,但對毛文龍的極度不信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此看來,袁崇煥殺毛文龍是不是也有討好崇禎的意思在,或者是得到了崇禎的暗示,最終不管是毛文龍還是袁崇煥,都成了崇禎擺布的棋子呢
第二一個,就是毛文龍堅決的拒絕了朝廷向他派遣監軍的事情,這就更加加劇了朝廷對他的不放心。
在這個歷史大環境里,有了這兩個最致命的缺陷,毛文龍不死都出了奇了。
所以這一次,毛文龍主動請求舅舅代替自己寫奏折,向皇帝請求派監軍一個,當然,也將自己將監軍的看法說個通透,希望舅舅能從中斡旋,尋找一個老實的,不喜歡指手畫腳的人派到自己這來,這個非常關鍵。
還有一點,就是向舅舅事先說明,自己的兒子慢慢的長大,杭州雖然文風鼎盛,但終究沒有京師這樣的人文薈萃,尤其舅舅一家,本身就是詩書傳家,正所謂家學淵源深厚,所以自己想將自己的家小接到京城來,請舅舅幫助教導自己的兒子。名義是冠冕堂皇的,但其中的內因,也是無可奈何的。
誰讓自己生在這個萬惡的,令人發指的封建時代,誰讓自己將來會攤上一個刻薄寡恩,多疑善變的崇禎,要想在這個大明活下去,并且能有一番作為,在自己不能撼動這個可惡的基礎的時候,那就只能自己向這個制度妥協,正所謂,山不就人,那就只能人去就山了,要不還有什么辦法呢
“等到有一天,我有足夠強大實力,我的命運絕對要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絕對不會再去求人,而是讓他們來求我。”毛文龍就這樣聊了幾次的安慰著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