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這話,陳新甲心中暗道一聲糟糕,失言了,便連忙補救道“楊閣部試想,建虜軍隊之強,眼下我明軍能有其對手全國各郡縣武備松弛,兵不堪戰,如今聽來,建虜是有目的性地攻打濟南。如此情況下,要是建虜沒有幾分把握,會這樣做么由此下官斷定,濟南府必失”
楊嗣昌聽了,盯著陳新甲的眼睛,還是有點懷疑。
他也當過宣大總督,在任上的時候,和晉商的關系也還不錯。雖然沒有到穿一條褲子的份上,可很多事情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又或者說,他是官宦世家出身,和陳新甲不一樣,對那些晉商攀附他,也只是認為是個金主,能多得一些助力,給他們一些庇護而已。
因此,楊嗣昌知道晉商有做走私生意,向關外販賣違禁物品。不過這種情況對于邊境來說,不要太正常,加上平時得晉商的孝敬,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如今,聽陳新甲這么一說,忽然想起皇帝所說內應一事,他不由得產生了聯想。
陳新甲見他還有疑惑,便連忙表忠心道“閣部休要如此小看下官。下官好歹也是大明的封疆大吏,又豈能助建虜行事再者說了,下官一直在晉地,又怎么可能伸手到濟南府去”
說到這里,聲音又大了一分道“下官所作所為,皆是為了大明。和建虜議和一事,目的還不是和閣部一致”
楊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之策,主張向滿清方面議和,就有陳新甲的意見在里面。他們兩人,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政見相同。
當然,還有其他地方,也是政見相同,又有晉商的銀子加成,所以楊嗣昌才會對陳新甲另眼相看,引為心腹,多次保舉他。
此時,楊嗣昌聽他再三解釋,也就沒有再多想,搖頭回答陳新甲之前的話道“你不在京師,恐怕不知道如今的皇上對盧象升有多寵信。我還是有點擔心啊”
一聽這話,陳新甲楞了下,有點不思議地說道“下官可是親眼所見皇上已經失了方寸,就算盧象升再有本事,能得皇上寵信,可藩王失陷,乃大明自開國以來前所未有之事,還能幸免之再者說了,只要朝廷上下一起名正言順地彈劾盧象升,這彈劾的人多了,皇上還能一直寵信著似乎皇上還沒有那么大的魄力吧”
藩王失陷,確實罪過太大。就連楊嗣昌自己,在原本的歷史上,他被崇禎皇帝派去鎮壓流賊,也是因為張獻忠奇襲襄陽,襄王朱翊銘被殺,他驚懼之下,畏懼自殺。
因此,楊嗣昌聽了后,沉思片刻,最終點點頭道“說得也有道理,盧象升應該是躲不過這一關的。”
說到這里,他忽然又是一嘆道“說起來,盧象升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人,可惜不能為我所用,處處和我作對。有我在,就不能容他也”
陳新甲聽了,立刻附和道“可不是,閣部主和,他非要主戰;閣部要均輸,他卻非要因糧。處處和閣部作對,實在是不識時務”
此時,正在皇宮監聽他們兩人對話的崇禎皇帝,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忽然想了起來,不由得很是振奮。
對啊,盧象升之前不是在宣大總督任上推廣過“因糧”之策么之前因為楊嗣昌等一大批官員的反對,原來的崇禎皇帝動搖了。可如今,自己怎么可能動搖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