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憂慮的樣子,首輔薛國觀便奏對安慰道“陛下,南方水澇,其實年年都有發生,不管怎么樣,南方那邊多吃的,不像北方這邊一樣,會發生后續連續的饑荒,擴大災害的影響。”
看到皇帝還是皺著眉頭,似乎一點都沒有因此而輕松一些,薛國觀便再次奏道“事實上,這次的奏章上來之后,微臣查過這些年南方水澇的記錄,有幾年的情況比今年還糟,最終也都挺過來了”
崇禎皇帝聽了,便向他要了有關資料,仔細地看了起來。
確實如薛國觀所言,往年有臺風波及幾個省份,甚至引發暴雨,不止淹了長江下游的情況發生。可是,崇禎皇帝卻沒什么影響。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奏章,再仔細想想,他便發現,以前的時候,災情發生,都是事后再報,并且在文字說明上本著大事化小的寫法。讓看得人看了之后,就有了南方災情其實沒什么的感覺。
他并不知道,今年的災情,比起以往,不但及時而且強烈要求朝廷賑災,給人感覺南方災情嚴重,和以往的做法不一樣,正是由崇禎皇帝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他當場摘了南陽巡撫的烏紗帽,以及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話,都是迅速在全國各地傳開了。湖廣那邊,水陸四通八達,更是傳播快速。
那些地方上的官員聽到之后,那敢再有隱瞞災情,為了自己的烏紗帽,為了防止以為被皇帝查出來,同樣摘了自己的烏紗帽,他們寧可把事情往嚴重里說,也不敢大事化小了。
當然了,至于災情如此重大的原因,他們都會歸結為天災太嚴重,而不會說明是自己預防不當。比如事先沒有加固房屋,比如沒有興修河道,鞏固堤壩等等。
南方的災情如此嚴重,崇禎皇帝身為后世人,當然也知道南方的臺風、洪災會有多少。事實上,哪怕有后世的預警機制,每年的百姓損失,還是難以估計的。
南澇北旱,全都是要重視的。否則,遭災的百姓對于朝廷,就會少了一分向心力,嚴重的,就是又有流賊產生。
可是,賑災就必須要有錢才行。崇禎皇帝一查大明皇家銀行這邊,卻發現之前抄家晉商、權貴得來的銀子已經所剩不多了。
北方的旱災,兵災,各地災后重建,特別是邊軍所欠的軍餉,都是很大的耗銀大戶。另外,崇禎皇帝曾有交代,兵仗局那邊,要保持物資充足,打造軍械不能影響,山東、山海關等地對虜戰事的準備,也是一個耗錢大戶。特別是山東那邊,東江鎮要重建,訓練軍卒,造船等等,也是一個耗錢的無底洞。
事實上,崇禎皇帝這一次出征,其實也耗了不少錢糧。不過虧了是全殲了河套韃虜,有無數的戰利品,按價值算起來,差不多能互相抵消了。
但實際上,光是那些戰馬,要消耗的馬料等物資,就又多了一筆開銷。所謂一個騎兵能養好多個步卒,并不是說說而已的。
財政上的難題,又要再次出現,這讓首輔和戶部尚書都非常擔心。可是,他們卻也知道,皇上已經給他們講明過,銀錢上的缺失,決不能通過加印大明皇家銀行的銀票來補充。
當然了,事實上,沒有皇帝親自下旨,他們誰也別想讓大明皇家銀行那邊加印銀票。
如今這個事情重新擺在了明面上,崇禎皇帝卻沒有多少擔心。因為他有法子,能保證銀錢的供應。不過暫時,他不打算公之于眾,馬上行動起來。因為,他想趁這個機會,趁機革新稅制。朝廷國庫的收入,必須要充盈起來才行。
于是,他先發出一道旨意,要求全國各地官員,必須要種植紅薯,并且明旨交代,所種紅薯,不得侵占目前已有糧田。也就是說,種紅薯,必須是要在荒山野地里種植。而到時候收獲紅薯的多少,將會成為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
至于如何種紅薯,徐光啟已經在農政全書中寫得很清楚了。不管南北,都可以參考。而這,也是地方官員要熟悉農政全書的意義所在對農事的幫助,太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