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求,宋應星自然沒理由不答應。
等他一走,東廠提督王承恩終于輪到了。他把崇禎皇帝不在京師期間發生的事情,撿了一些重要的稟告給皇帝,然后才呈上了用于記事的小本本。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被崇禎皇帝修理過的曹化淳,外廷首輔是有薛蠻子之稱的薛國觀,他們兩人坐鎮朝堂,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
崇禎皇帝聽了王承恩口頭稟告的那些事情之后,就只是隨意翻了翻那個記事的小本本,沒想到快要翻完之時,忽然看到了什么,便認真看了起來。這讓王承恩有點納悶,難道是自己疏漏了,有重要的事情沒有稟告
一會之后,崇禎皇帝看完了,把小本本一丟,便問王承恩道“朕不在京師期間,哪位先生對太子影響最大或者說,是太子最喜歡聽何人講課”
聽到這話,王承恩一聽,便想起來皇上剛才看得內容是什么了。
宮里的事情,他這個東廠提督最清楚。因此,他就馬上回稟皇帝道“是禮部主事吳昌石,太子殿下最喜歡聽他講課了”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不由得一愣道“吳昌石他何時給太子講課了”
之前他欽定的名單中,是沒有吳昌石的。這個人,是崇禎七年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說起來,怎么樣都不夠資格給太子講學吧
“回陛下,太子講師缺額好些個,是皇后娘娘做主,點了他給太子講課的。”王承恩說到這里,見崇禎皇帝還是有點疑惑的樣子,便補充解釋道,“這個吳昌石在官場口碑很好,其才名都處傳誦,連皇后娘娘都聽說了,因此便點了他。當時皇后娘娘說,要是陛下回來后,覺得不滿意的,再換掉便是。”
崇禎皇帝還是有點不解,就又問道“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已,何以才名到處傳誦,竟然連皇后都聞名了”
“陛下,此人乃是當初發起創辦復社的幾個人之一,如今復社名聲極響,他的名聲,也就在張溥和張采之下而已。都說他當初是發揮不好,否則也不至于排名到了三甲。”王承恩連忙回奏道。
復社,崇禎皇帝也有所耳聞,張溥,自然也是有印象的,確實有點名氣。當然,他卻不知道,此時,復社的名氣其實已經相當響亮,而復社之首張溥,更是如日中天。這個時候,張溥在科舉的文人士子中,已經有一個外號叫“民間皇帝”。
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這個復社組織。
這個復社,是文人之間交流科舉心得而創立。
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這么發達,什么地方的卷子有名,都能在網上買到。一般來說,科舉心得,那都是每個家族的秘密,誰也不會拿出來分享的。畢竟科舉就是走獨木橋,是競爭性的,把別人擠下去的那種。
可是,張溥等人,卻是分享自己的心得。而他,也確實有才名。早在天啟六年的時候,憑著他的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記,就讓他一舉成名了。
因此,聽說他會分享自己的心得,那些文人士子立刻蜂擁而來,都來聽他和其他發起人的演講。就這么一來二去,這個復社就越來越大了。其成員主要都是讀書人,而且是以官宦世家子弟為主。
在這個年代,無數官宦世家子弟組成的一張人脈網有多可怕,這是很多人都難以想象的。基本上,每個成員的背后,都有直系親屬在朝或者在地方上為官,由此匯聚起來的能量,讓張溥等人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官場力量。
而張溥等人,顯然不滿足只是交流科舉心得,或者存粹的文學討論。畢竟張溥的成名,就是靠五人墓碑記的。因此,他們開始點評時事,點評朝政,接過了東林黨的大旗,也就是“家事國事事事關心”
過了幾年之后,他們的野心又膨脹了,就開始操縱科舉。
科舉的第一步,是要成為秀才;而秀才這一關,皇帝是不管的,都是地方官的事情。于是,這就給了復社操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