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總督盧象升根據他所掌握的情況,向崇禎皇帝上了一份奏章。
他覺得,大明東江鎮的重建,如果只是遠赴皮島,按照原有東江鎮的模式重建,并不是最佳選擇。
如今之大明,和天啟年間的大明,已經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盧象升對自己手中兵力的戰力,更有信心。他覺得,至少他目前要派往遼東的軍隊,就遠比毛文龍時期要強多了。
比如,毛文龍時代,東江鎮壓根就沒什么騎軍部隊,但是,如今在盧象升手中,就有崇禎皇帝支持建立的兩千騎軍;
還有,毛文龍時代,東江軍吃不飽,穿不暖,武器裝備更是要什么沒什么,說得難聽點,就和叫花子軍隊沒多大區別。但是,如今在盧象升手中,因為崇禎皇帝的鼎力支持,雖然沒多少鐵甲,可武器方面,卻有了更大的改善。針對建虜的武器裝備做了改進,就只是長矛長槍來說,就要比建虜手中的要長一些。
另外,崇禎皇帝雖然撥給盧象升這邊的只有兩百把燧發槍,可比起火繩槍,這個燧發槍能站得更密集,發射速度更快,這種新式裝備的火器,盧象升有絕對的把握,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讓建虜吃一個大虧。
還有,崇禎皇帝撥給鄭芝龍水軍所用的萬人敵,也被盧象升看中,在登萊這邊也做了一些,這個也是可以派上大用場的。
更為關鍵的是,盧象升派往遼東的軍卒,是由多年老賊,以及他從各衛所中選拔出來的將士,經過他的訓練,就已是大明精銳之軍了。
如此種種,讓盧象升做出決定,想要更改作戰計劃。
他在奏章中所寫的奏章方案,是想把金州中左所打下來,加以鞏固,成為大明在遼東半島尖上的一個釘子。
之所以選擇金州中左所這個地方,有幾個好處。
第一,這里有旅順口,大明開國之初時,就是從這里登陸,最終打下整個遼東的。如今大明軍隊又重新從這里登陸,意義重大。
第二,旅順口是一個優良港口,這一點,他從鄭芝龍那里得到肯定的答復,也從另外幾個方面得到再三確認,是可以駐扎足夠多的水師。因此,盧象升的想法,就是加固中左所,進可以以此為,從陸路攻打遼東其他地方的建虜;退可以以旅順港口為退路,只要大明水師足夠強,這條退路就足夠安全。
第三,皮島重設東江鎮的話,想從大明登萊等地補給就很困難;而如果新的東江鎮設在中左所的話,從登萊補給就縮短了至少一半以上的海路。
第四,以后登萊水師就駐扎在旅順口,并以此為依托,沿遼東海岸先占據海島,北可以和山海關的寧錦一線連起來,南也可以擴張到皮島,甚至更遠。只要水師占優,大明軍隊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登陸點,攻打岸上的建虜。
第五,盧象升也從崇禎皇帝的戰略目標考慮,說一旦大明擺出在中左所要建立城池作為登陸遼東的跳板,建虜一定會千方百計地拔掉這個點,不但從陸路上進攻,也會從海路,用他們僅有的水師來斷大明軍隊的后路。只要大明水師一開始不要表現出足夠的強大,相信建虜就會上當,擴建他們的水師,斷掉大明的后路,也斷絕大明從海上進攻遼東的企圖。
這份奏章中,有的內容,崇禎皇帝從盧象升身上的竊聽種子那就已經事先知道了;不過有的內容,盧象升沒有說,只是用筆寫的話,他還是第一次知道。
看完了這份奏章,崇禎皇帝并沒有因為自己原定的計劃被盧象升否定,就有惱羞成怒什么的,而是點頭贊同這份奏章上的作戰計劃更合乎當前情況。
在之前勤王軍驅逐入關滿清軍隊的戰事中,崇禎皇帝就開始了解戰爭,到了后來,他又御駕出征,滅了河套韃虜,剿了南陽流賊,更是多古代的戰爭多了一些了解。再加上他在后世的紙上談兵般的了解,明白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打仗,就是打后勤,這一點從古至今,就沒有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