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崇禎皇帝就借這江南大鹽商樂慶天通虜案的東風,開始了整頓鹽政。
至于有的明白樂慶天通虜案底細的人,會覺得是皇帝故意誘導,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即后世所謂的釣魚執法,崇禎皇帝覺得這是誤會,根本就不是。
因為在皇太極的計劃中,他就是派了伍忠到江南來尋求和他通商的對象。就算崇禎皇帝不派李若璉前去,最終江南這邊,能和伍忠勾搭上的,不是這些大鹽商,就是那些走私商人。也只有他們才有這個實力,能力以及野心去和伍忠及伍忠身后的滿清做生意。
在這個事情上,有點不巧的是,這個被皇太極委以重任的駙馬,其實是大明錦衣衛密探,因此,這個事情才會在朝廷的掌控之中。這和原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卻被引誘犯罪從而進行抓捕,還是有所區分的。
當然了,在這個時代,崇禎皇帝對于那些大鹽商,也不會心慈手軟,看他們炫富就能知道,這些人欠收拾沒看到大明各處都要賑災,缺錢都缺到什么程度了
在崇禎皇帝意志之下,最終乾坤獨斷,把那些臣子所提議的革新都給否決,因為他實在不滿意,最終拋出了他自己的革新之策全國鹽政進行統一管理,在戶部下新設一個鹽司衙門,主官級別為戶部侍郎,下分十三道,每道對應一個省。在地方上,也設鹽道衙門,稱呼不變,還是鹽課提舉司,管轄鹽場。
而鹽場則實行承包制,用拍賣制度,價高者得。當然,底價是有的,就在往年這片區域所收鹽稅的基礎上估算得到。另外,售賣也不再硬性劃分地域,只要不怕運費貴,隨便你販賣到那里去不過有一個條件,食鹽的價格,有一個官方指導價,不管怎么樣,售賣給百姓的食鹽,不能超過這個指導價。
官府的鹽政衙門,主要是監督之責,不再具體參與到食鹽買賣之中,由市場自行決定行情。如果鹽商想要賺得多,就必須想著法子去多生產食鹽,想著法子去降低食鹽成本,提高食鹽質量,降低食鹽的售賣成本。如此,才能有競爭力。
同時,鹽商自己也有需求要求打擊私鹽,排擠私鹽,這一點上,就和朝廷的利益一致了。
只要鹽商為了利潤,去革新食鹽的量產技術,去革新食鹽的精煉水平,去降低食鹽的售賣價格來占領市場,那么遲早有一天,都不用朝廷再費時費力去打擊私鹽販子,因為會被市場給淘汰,競爭不過這些正規的鹽商。而百姓卻又會比以前,得到更大的實惠。鹽價便宜了,食鹽質量又好了。
這種鹽政管理模式,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人,聞所未聞的,一時之間,立刻便成了熱門話題。
“你們聽說了,皇上已經下旨革新鹽政,全部交給商人去搞了”
“什么,那商人不是賺大了去都去搶了吧”
“肯定的啊,食鹽這玩意,誰家都必須要買的,只要有鹽,那就是錢啊”
“是啊,以后也不存在那什么鹽引兌換不到食鹽的問題,只要你拿到了鹽場,交了稅之后,不管你產出多少食鹽,朝廷都是不管的了”
“真得么那這樣一來,那些鹽商真是要賺大了”
“”
在大明朝,以前鹽政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普通商人拿到鹽引后,要是沒有關系,是換不到食鹽的。如果能及時換到食鹽的話,那是一定能賺錢的。老百姓們對于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當他們知道食鹽自己生產,不再有鹽引而換不到食鹽之后,那些有實力一點的商人,就立刻轟動了起來。事實上,也不止是商人,包括那些富有的文官武將,皇親勛貴,也紛紛尋找他們的代理人,搶著想要拿下鹽場來買鹽。因為任何人都能看出來,這絕對不會虧本。
于是,由戶部鹽司衙門牽頭,調查全國列年鹽稅數據,由崇禎皇帝審核通過之后,便開始在以往鹽稅的基礎上進行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