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虜的有意驅趕之下,兩翼的朝鮮軍卒,全都往中軍的明軍陣營那邊逃過去。看他們那驚慌逃命的樣子,明軍將士也慌了,也有被帶著往后撤。
兩翼的兵力一亂,明軍前鋒,攻入建虜軍營最深的這部分就有點凸出,且建虜也是擅于抓住戰機,立刻從兩側穿插,試圖包圍分割明軍前鋒。整個戰場,因為朝鮮軍隊這邊的潰敗,一下子局勢扭轉,勝利的天平立刻向建虜傾斜了。
林慶業這邊,雖然他領著親衛頂了上去,可卻壓根頂不住白甲兵的攻勢,只能稍微遲緩一點敗局而已。雙方實力的差距,讓林慶業有心無力。
不過盧象升這邊,雖然支援的晚了一點,但他和他的親衛,以及留在中軍的五十多名強弩兵,都是明軍中的精銳,就以盧象升為矛頭,直接向追殺朝鮮軍卒的白甲兵撞了上去。就猶如突然有一塊巨石,牢牢地擋在了水流方向。
盧象升同樣穿著三層護甲,手握一把大刀,類似陌刀那種,仗著他的力氣比別人強,那是橫掃過去的,那么一刀劈過去,哪怕白甲兵是三層護甲,也不經他砍一刀,就算用兵器擋住,那巨力都能把當面之敵砍飛。
佛擋殺佛,魔擋殺魔,這一句話,在此刻的戰場上,就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于是,右翼這邊,由于盧象升的強力支援,以他為中心,很快就穩住了戰線,甚至隱隱地,還有反殺的傾向。
但是,左翼那邊,卻是建虜占優,殺得明軍和朝鮮軍這邊連連敗退。
就整個戰局而言,局勢對明軍這邊相當地不利。
就算兩翼的優勢抵消,但明軍這邊,主帥都投入了戰斗,如此一來,就沒有人指揮了。而在前鋒位置,建虜兵力又從明軍的薄弱之處突擊,試圖切割包圍明軍的前鋒。一旦明軍深入建虜大營的前鋒被包圍消滅,那明軍這一仗,就不用打了。
明軍前鋒,大概有兩千人,他們在正面頂住建虜的反攻同時,卻悲哀地發現,后面的同袍亂了。而且兩側還有建虜正在攻擊,試圖要包圍他們,頓時,他們也都有點慌了。
這么一慌之下,頓時就感覺到建虜的攻勢如潮,有點抵擋不住了。
眼看著明軍前鋒這邊,很可能就要崩了。這一點,只要稍微有經驗的人觀看下戰場的話,就能輕而易舉地發現這點。
躲在暗處的岳托,不由得大喜。為了打敗這支明軍,他已經把手中所有的兵力都派了出去。從眼下看,果然還是大清軍隊更為精銳一點,這一仗,很快就會分出勝負,大清要贏了。
戰事打到這個份上,從某種程度來說,真得不是一兩個人能決定勝負,而是要靠軍隊的整體精銳程度。
此時,明軍和朝鮮軍隊的聯軍中,就只有明軍的兩千騎軍,因為軍隊攻入了建虜大營,從而失去了作用,只能在大營外面徘徊策應。
統領這支騎軍的游擊將軍是李定國,從小培養出來的戰場明銳性,在這一刻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看到了前鋒的危險之處,認識到了整個戰局最為關鍵的一點。
“全體下馬,都隨本將殺”李定國毫不猶豫,立刻傳下軍令。
騎軍變步軍,沖進軍營去肉搏,不得不說,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很大的擔當。如果換了一般將領的話,沒有盧象升的軍令,絕不敢這么做,但是,李定國卻毫不猶豫地自作主張,下了這道軍令。
傳下軍令的同時,他身先士卒,第一個翻身下馬,取下掛在馬鉤上的長槍,就前往救援明軍前鋒。
他的“李”字旗號就是一盞明燈,引導著他手下的兩千騎軍紛紛下馬成為步軍,組成方陣跟隨他們的主帥前進。
“吼哈,吼哈”
李定國和他的親衛吼著前進,帶動著其他將士也跟著齊聲大吼,跟著吼聲的節奏前進。
兩千人馬的這個動作,哪怕戰場上非常混亂了,這動靜也絕對不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