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崇禎皇帝寧可當這些省份在未來也會大旱。因此,就這事,他立刻在文華殿召開六部九卿議事。
如今,崇禎皇帝的威望真高,加上他能從蛛絲馬跡中推斷出事實的真相,因此,這些大明高級官員,哪個都不敢不重視皇帝的意見。
在崇禎皇帝的再次強調下,這些大明高級官員針對他擔心的這個災情問題,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陛下,微臣以為,可讓地方都察院派御史巡視各地災區。如此一來,御史所巡查各地范圍有限,可集中精力整頓地方抗災能力”
“陛下,微臣以為,當興修水利,做好蓄水抗旱事宜。”
“陛下,番薯作為主糧之外的補充,已經連續推廣了三年,特別是南方地區,如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收獲甚大。可從中抽調部分糧食出來。”
“陛下,番薯、玉米等農作物,朝廷當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府加以重視,在農田之外的地方種植,補充糧食之需。”
“”
一條條建議,基本上都有一定的道理,崇禎皇帝聽得點點頭。
事實上,這些建議的背后,都是崇禎皇帝的心血。經過幾年的布局,如今算是有些收獲了。
會議結束之后,相關建議一共有十二條之多,整理之后立刻圣旨發出京師,責令各地執行。
崇禎皇帝不知道,他這么認真對待的事情,其實一點都沒做錯。
在原本的歷史上,崇禎十四年的四月到八月期間,吳江一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四兩,流丐滿道,多枕藉死。民間以糟糧腐渣為珍味,或食樹屑榆皮。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千萬。
如此慘狀,可以說大明朝廷已經對地方根本無能為力了。大明百姓,在那個位面,是真得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完全是王朝末期景象。
還有,在原本的歷史上,從崇禎十四年的六月開始,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一帶,大旱,蝗蟲起。當時山東等省連歲告災,給事中左懋等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李青山遂率領民眾起義,阻斷漕運,明廷大震。
不過如今,這崇禎十四年的災情,因為崇禎皇帝預防得當,不利影響都在往后延。至少吳江一帶,并沒有歷史上的慘狀發生。而各地大災省份,如今崇禎皇帝也非常重視,整理了十二條防災救災的措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