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當然也不會固執到什么都按自己的意思來,能走出這一步,相對以前來說,已經是進步不少了。文貴武賤這種事情,已經深入人心,不是自己一道旨意,就能真正改變過來的。在小事上做一些適當地讓步,也是一個帝王管理手下應該要掌握的訣竅。
當然,忠烈祠的建立,也不是一句話就可以的,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如何才能評定為忠烈,可以入忠烈祠,這需要制定一個具體的細則出來才可以,而不是靠一個模糊的為大明而死;光是這個細節的討論,就會耗費君臣不少的精力。
還有,修筑忠烈祠,要錢吧忠烈的待遇,和其他要區別開來,肯定也要更多的錢,還有地位名譽上的區別。這些細節,也是要君臣討論的。
對于這些事情,文武百官可以說是沒有一點經驗。
但是,崇禎皇帝的靈魂好歹來自后世,有可以參考的地方;比如烈士的評定和待遇,還有軍中發放標記大明將士的銘牌,這樣就算大明將士戰死,也不至于混淆,將士該有的榮譽就能有。
因此,可以說有關忠烈祠的一切,都是在崇禎皇帝的主導下進行的,這也是崇禎皇帝凱旋回到京師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
忙著這個事情,崇禎皇帝自然也就要關注和這個事情有關的其他事情了。比如朝廷財政收入的問題。
其他方面,都是符合他的預期,但是有一件事,還是出乎了崇禎皇帝的預料。
大明皇家銀行的各省分行,經過這幾年的推廣,都已經設立完畢。但是,在存貸款方面,卻不是很理想,哪怕是在江南商業氣息比較濃的地方,也是如此。
為此,崇禎皇帝仔細地翻看了有關信息,最終他發現,貸款的條件限定,因為怕貸款收不回來成為死帳,就定得比較高,抵押之物的價值要高于貸款本金才可以。這讓很多民間商人都比較猶豫,就怕貸款做事虧了之后,抵押物就沒了。
連江南這邊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
由此,崇禎皇帝在文華殿召集群臣議事,針對這個事情,要他們想想看怎么應對才好
開場白,崇禎皇帝就直接是簡單明了地說道“銀行里的錢,決不能躺著不動。只有讓他流動起來,讓錢去創造更多的錢,才符合朕設立銀行的初衷。但是如今連江南一帶,貸款的人都是極少,諸卿可有何看法”
他說這個話的意思,并不是說要賺更多的利差,而是百姓貸款去做生意,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
來議事的這些官員,自然是事先得到通知,知道要說這事,因此也有準備,首輔薛國觀就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民間不敢向銀行貸款,實乃擔心還不起的時候,擔保物被官府沒收,因此畏手畏腳。微臣以為,要是擔保物不是那么貴重,或許有百姓會試試”
其實,還有一個理由,他們都沒敢說。
如果沒有地方都察院的督查,廠衛的督查,那地方官紳絕對樂得去貸款,憑他們的身份地位,這錢到了他們的口袋,再還給銀行,都不會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沒有了這些有實力的地方官紳去貸款,普通百姓面對朝廷所開的銀行,天然就有一種畏懼感。而且他們的眼光有限,承受的風險有限,種種原因加起來,出現如今這種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東廠提督王承恩也緊跟著出列,向崇禎皇帝稟告道“陛下,東廠收到一些省份的消息,說有地方官紳在暗地里也在阻擾民間向大明皇家銀行的分行貸款。只是他們通過私下的合規手段影響,因此當地番役并沒有采取措施。要不,奴婢讓他們去敲打一番,或者抓幾個出來殺雞駭猴”
在東廠提督的位置上坐了快兩年了,王承恩的話語中,不自覺間也帶了點狠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