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著,崇禎十五年就這么過去,崇禎十六年來到了。
新年之始,崇禎皇帝除了向盧象升、洪承疇發出旨意,通知他們有關建虜內部的情況,對遼東腹地進行滲透之外,他主要的心思,便撲在了內政上。
自從他回京之后,最重視的,自然就是農業,也就是糧食方面的問題。經過翻閱奏章,崇禎皇帝發現了一個問題。
就是他雖然大力推廣番薯等高產作物,還興修水利等等措施,可是,糧食問題,始終得不到緩解。究其原因,他最終得出的原因,竟然還是經濟問題。
大明的農業,基本上都是農桑結合的。特別是大明那邊,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
一直以來,大明就存在桑爭稻田的問題,概因為種桑、種棉、養蠶、養羊和種植糧食作物相比,顯得更加有利可圖。特別是近些年來,朝廷大力保證糧食不缺的情況下,百姓就更愿意去種植經濟作物。
而根據估算,種桑養蠶和種稻所需勞動力的比例,大概是100:5,這個數據,萬歷年間歸安人孫銓有過估算,如今崇禎年間也是差不多。這也就是說,大明的勞動力在發展經濟作物的時候,不但沒有從農田中解放出來,反而更多的人力去撲到了農事上面。
這么做的后果,第一是原來的糧食產出大省,比如說湖廣熟,天下足,早已成為了過去式;甚至連太湖地區,也從糧食外運變成了需要從外省運入了。如此一來,耕地不足,勞力不足,畜力不足,肥力不足,以及肉食不足等等弊端,也就都出現了。
崇禎皇帝看著這份結論,很是頭疼。在他的想象中,是要把勞動力從農業中釋放出來,從事工商業,從事其他行業,從而讓大明走上工業化的道路。然而,如今的結果,卻是事與愿違
如果用暴力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很可能就會變成臭名昭著的圈地運動。對此,崇禎皇帝是不想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依靠經濟手段來調劑了。
基于這個想法,崇禎皇帝便又開始調閱大明兩京十三省對于貸款辦國有企業的情況。還真別說,江南那邊的國有企業,也是把目光瞄準了絲綢棉絲之類的生意。
對此,崇禎皇帝是贊同的,并進行鼓勵擴大生產,并改進生產工具等等方式,從而讓絲綢棉絲之類出現供大于求的想象,價值降下去的話,自然也能減少大明百姓去主動從事這方面的積極性。
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的。
另外,崇禎皇帝視察了宋應星一直在搞的廠子之后,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進行展示,然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大規模生產這個最基礎,也是最廣泛的東西。
這一日,崇禎皇帝特意為此召開大朝會。
雖然還是二月的天氣,寒風吹著好冷。可此次朝議的內容,崇禎皇帝已經稍微透露過。因此,百官雖然挨凍,可都是一個個精神亢奮,都在想著,皇上所說得東西到底是什么,很賺錢有多賺錢很有用有多有用
任何人,對于這樣的事情,那都絕對是很好奇,很感興趣的。
因此,當崇禎皇帝駕臨,見禮之后,首輔薛國觀就代表百官問出了他們的心聲。
崇禎皇帝聽了,微微一笑,只是沖身邊的輪值太監王承恩擺了擺手示意了下。
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網址,新網址新電腦版網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網址打開,老網址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網址會打不開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647547956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