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六王議政,都是政事好手,那也算了,但豪格、阿濟格等人,都是有勇無謀之輩,讓他們一起議事,扯后腿的反而更多。從這點上看,還真是由多爾袞來當這個攝政王最好。
阿濟格一見多鐸和代善都同意了,這個時候,他終于想起原來自己和多爾袞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于是,他也同意了。
豪格和岳托當然是不想同意的,可此時已經有三個親王附和,人數占多數,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他們兩人都沒有好辦法。最后,只好勉強同意了,不過,討價還價一番,還是免不了的。
在外部危機之下,在多爾袞的職位這事上,最終還是和原本歷史上一樣了。
多爾袞一當上攝政王之后,就立刻下達命令,先是調集周邊的建虜軍隊,全部向長山壓過去,不管蒙古騎軍,只圍蒙古部族的老弱婦孺,一下便抓住了命脈,沒讓蒙古騎軍再對遼東造成破壞。
可不管怎么樣,總是要有糧食才行。沒有吃的,再怎么樣抓命脈,那都是會造反的。
這個時候,多爾袞又開始保大丟小,就是以滿清和科爾沁族的姻親關系切入,說明苦衷,保科爾沁族能勉強度日,對于小部族的庫倫和奈曼族,滿清就不客氣了。直接殺了他們的老弱,殺了頭領,吞了部族軍隊,分散到蒙古八旗中。
另外,派出騎軍,前往朝鮮去搜刮物資,要刮干刮凈的那種,有多少算多少,以補充遼東缺糧之狀況。
并且,多爾袞還下令,放棄了金州、復州等靠近大海的城池,兵力大規模后撤,只守海州、鳳凰城、鎮江堡這一條線,把繡巖城也給棄了。
他給出的解釋是大清兵力經過連續幾次敗仗之后,雖然根基猶在,但實力確實弱了不少。如果還要再防守沿海城池,必定會被來自海上的明軍各個擊破,一如這次的明軍全面進攻一般。
如此收縮兵力之后,大清各地的兵力就能比較充足,且遠離海岸線,也算是留出了足夠的緩沖地帶。有探馬在這一帶活動,明軍就算有什么動靜,大清這邊也能知道,再不會被偷襲。要是明軍敢來進攻的話,有大清騎軍的優勢在,就很容易能斷來襲明軍的后路。
不得不說,多爾袞很有魄力,竟然能放棄那么多土地,這一點,就算是皇太極,也沒有做到。當然了,這也可能是多爾袞只是攝政王的原因,不怎么心疼。
他的這個做法,崇禎皇帝從竊聽系統中獲悉,不得不感慨一下,這個多爾袞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人。不過沒關系,朕剛和你們玩過,先休息一陣,回頭繼續來逗你們這些個建虜。
當然了,最主要的,其實還是沒有糧草物資了。哪怕他這一次戰事,從草原上繳獲了無數戰利品。足以彌補山海關這一路大軍的糧草物資的消耗。可是,蓋州那邊的軍隊,還有東江軍那邊,卻是無以為續了。
于是,崇禎皇帝決定先班師回京,臨走之前,他把建虜那邊多爾袞采取的那些措施,對洪承疇講了講。
“陛下,這個多爾袞怕是我大明之勁敵,竟然能主動舍棄疆域來換取對我大明戰事的主動性”洪承疇一聽,頓時大吃一驚,重新認識了那個多爾袞。
在這古代的時候,很少有人舍得放棄占領的土地。
崇禎皇帝聽了,便笑了笑說道“這個多爾袞,確實是剩下奴酋中算有點見識的,不過也僅此而已。等朕湊集好了糧草,有的是辦法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