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當著這些百姓的面,對洪承疇交代了他這次過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廢除關寧軍中的軍戶制度,所有男子,在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都要當兵,也就是全民兵役制。
這一點,崇禎皇帝介紹了西北那邊的先行情況,告訴他們,自從實施了這個之后,西北那邊就再沒有受到蒙古韃子的騷擾了。如今關寧軍這邊,也要如此來做,至少在徹底消滅建虜之前,也是要實施這個制度,才能把關寧的戰力發揮到最高。
對此,洪承疇作為文人來說,有點抵觸,因為皇帝連讀書人也算在內了,雖然關寧一線就沒多少讀書人,可這種趨勢很不好,回頭是不是其他地方也要實施,他覺得有很大的可能性。
不過洪承疇作為薊遼總督來說,卻又是歡迎這個舉措的。因為這樣一來,就等于他的手下,全民皆兵,那么關寧的戰力就會大大加強,以后對虜戰事什么的,他也就不會再成為看客了。
另外,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崇禎皇帝連戰連捷,此時的威望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洪承疇內心稍微猶豫了一會之后,就壓根沒有反對。
于是,全民兵役制也在關寧一線開始實施。
忙完了這些,崇禎皇帝準備班師回京之前,原本被掠來遼東的百姓,他們的意愿也統計出來,遞到了御前。
兩萬多百姓中,選擇留在遼東的,竟然達到了一萬余人。原因在這份統計中也有注明,他們大多數人都是被建虜掠來之時,整個家鄉,甚至連同周邊的莊堡都沒了。而他們的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往往都是在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因此,可以說,他們在關內就沒什么親人了。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關內也沒什么糧田,都是佃戶來的。對于土地的渴望,只要是大明百姓,那自然是不用說的。因此,留在關外,能得雙倍的糧田和錢財的獎勵,對他們來說,是有足夠的誘惑。
對此,統計的官吏有問過,說遼東貧瘠,就算是雙倍的糧田,也抵不過關內吧,為何想不開,還是要留在關外
對此,那些百姓卻并不認同,經歷過遼河平原的開荒種田之后,他們已經認識到,之所以說遼東貧瘠,那只是建虜不會伺候而已。他們相信,只要他們辛勤勞作,遼東這邊的糧食收獲,絕對不會少。
這一點,崇禎皇帝算是最清楚了。在后世,東北就是大糧倉。幾個平原上所產出的糧食,乃是全國最多的。在這個時代,雖然因為氣候、種子、農耕技術等等原因,達不到后世產量那么多。可不管怎么樣,在這個時代橫向比較,只要用心下去,相信收獲也是不會少的。
總而言之一句話,遼東其實是塊寶地,有耕田,有礦山,有油田,就只缺認識這些的人,缺辛勤的百姓來當他們的主人了。
想明白了這點,崇禎皇帝便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而后,就帶著依舊要回關內的其他百姓,一起班師回京。
在啟程的時候,他就把統計出來的這些百姓情況,先一步快馬送入關內,讓地方官去尋找他們的親人,告訴他們這個喜訊,讓他們到京師迎接解救回來的親人。
建虜這邊,卻是完全和大明是相反的局面。大敗引發的,是一場局勢緊張的內訌。
豪格第一時間逃跑,他連海州都沒有停留,直奔盛京而去。
后面趕來的岳托聞報,也就有樣學樣,過海州而不入,同樣直奔盛京。
再后面的多爾袞一聽,就大概猜出了豪格的目的,一邊急忙讓多鐸趕去盛京,一邊燒了知道守不住的海州,安排兵力駐守鞍山驛堡。這里一旦丟失的話,明軍就能長驅直入,威脅遼陽和盛京了。
為此,多爾袞還交代留守的大將英俄爾岱,明軍火器厲害,但壕溝能有效降低威力。務必做好防御措施,另外,還讓他組織人力,把通往遼陽的官道全都破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