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他又吩咐那名夜不收道“傳我軍令,去后軍給他們每人領一袋糧食,省吃儉用一點,等大軍消滅了倭寇,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出來,有朝廷軍隊保護,就不用再擔驚受怕,要躲在山里了”
這樣的事情,都已經吩咐過好多回,夜不收都領過多次這樣的軍令,因此都是熟門熟路地領了軍令,轉頭對那些朝鮮百姓,就用朝鮮話傳達了。末了,他甚至還自我介紹道“我其實是朝鮮籍的,在當年的平壤之戰加入了明軍。你們放心好了,如今明軍已經強大無比,要不了多久,就再不會有戰亂了”
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這一點,不管是哪里的平民百姓,都是有這樣最深刻感受的。
因此,聽到他的話,特別他原本還是朝鮮人之后,這群朝鮮人就很激動了,當即用朝鮮話嘰里咕嚕的問起他們關心的事情。
有什么樣的將領,就有什么樣的士兵,這一點,是真得一點都沒錯。
李定國對于這些朝鮮饑民非常同情,態度很好,也影響著他手下的將士,對這些朝鮮饑民也非常同情,態度和藹。
因此,只是很快一會,這些朝鮮饑民就徹底消除了對明軍的恐懼和不安,就仿佛是看到了親人,想著以后有好日子要過,都忍不住嗚嗚地哭了起來。
在他們而言,真得對未來是絕望的可是,如今卻有了期待,有了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和向往。
李定國已經看過好多次這樣的場景了,看著他們在發泄多年來壓抑在心中的悲傷,微微嘆了口氣,便把韁繩一帶,驅馬緩步繼續前進,不想再看了。
不過就在這時,忽然從這些朝鮮人中沖出一個身材高大卻又瘦骨嶙峋的漢子,一下攔在李定國的馬頭,用手指著前面,激動地嘰里咕嚕地說了起來。
李定國瞧得有點不對,愣了下,卻沒能聽懂。
不過那個朝鮮籍的夜不收一聽,頓時臉色大變,幾乎是一個箭步躥到這朝鮮人的面前,用朝鮮語急速地問話。
只是幾下就問了明白,便立刻轉身抱拳向李定國稟告道“大帥,他說前方十二里的山上,有倭人大軍埋伏”
將近五萬倭人大軍的行動,就算他們再怎么隱蔽行動,也不可能瞞過殘留在山上的朝鮮當地人。如果明軍對朝鮮人不好的話,估計朝鮮人會躲在一邊,看著仇人彼此廝殺,才是最合他們心意了。但是,明軍已經把這些朝鮮人當大明百姓看待,而且李定國因為自身經歷的原因,對這些挨餓受凍的百姓更好。這在古代,還真是不多見的。
因此,知道倭人消息的這個朝鮮漢子,又怎么可能讓這么好的明軍跑去倭人的埋伏圈。自然把他知道的事情,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所謂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不是沒有道理的。
后世某本武俠書中,被眾多武林人士搶來搶去,以為能成就王霸之業的秘訣,最終打開看到的,只是“仁者無敵”四個字而已。對于那武俠書中的人物來說,是個很大的諷刺。可是,對于如今明軍的遭遇,其實就是這四個字的最好注解了。
也是如此,中原王朝如若出兵的話,那一定是會發布檄文,不管有沒有,都會寫出對手的無道,而己方則師出有名。這個事情不是因為面子,是真得會對戰事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