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也和教廷在歐洲那邊的遭遇有關系。以前的時候,教廷威壓各國世俗王權,沒有教廷的賜福同意,都不能當國王。可如今形勢已經不一樣,教廷的地位遭到世俗王權的沉重打壓。因此,大明皇帝的要求,教廷這邊都有點習慣了,就算比歐洲世俗王權的要求過份了一點,相信也不會太過震怒。
可如今湯若望最不希望的是,教廷那邊同意了大明皇帝的要求,結果這邊卻已經被大明皇帝驅逐什么的,讓教廷那邊好不容易同意有了新的希望,結果希望又破滅。
希望不要出現這種最壞的結果吧湯若望默默地劃起了十字,在心中暗中祈禱著。忽然,他的神色一變,眼睛睜得很大,看著遠方,只是一會的功夫之后,就聽他用極快的語對約翰遜說道“看,好像有官軍過來了”
約翰遜一聽,也是神色一變,連忙轉頭看向官道的盡頭。
果然,就見到明隊的旗幟招展,一隊隊的騎卒開道,后面還來了不少步卒。
看到這情況,他們心中頓時緊張起來,這一次官軍過來,肯定是帶來了大明皇帝的宣判結果。那這結果到底是什么
濠鏡澳的哨兵也現了明軍過來,連忙吹響了警笛,一時之間,濠鏡澳內的葡萄牙人頓時全都緊張起來,紛紛進入戰備狀態。
等他們一陣忙亂之后,那支明國官軍已經又近了不少,大概能估算出來,有一千人左右。而且從儀仗上看,過來的絕對不是香山縣縣令,甚至是廣州知府的級別,而是更大的官,搞不好還是廣東巡撫親自來了。
看清楚了這點,湯若望立刻對身邊的傳教士喊道“快,讓他們都把槍收起來,不要誤會,不要誤會了”
“對,快收起來了,別把事情搞砸了”約翰遜也是對其他澳門議事會的人焦急催道,“事情應該不會太糟,可別激怒了過來的大人”
如果太過糟糕的話,來的應該不止是一千官軍了。
約翰遜吩咐了之后,就怕澳門總督杜琛給他添亂,就親自去了,找到杜琛嚴厲喝斥他不要表露出敵意。
在又是一陣忙亂之后,大明官軍終于到了。
前導的一百左右騎軍,先行進了濠鏡澳,不過確實如同約翰遜等人所料,并沒有擺出戰斗姿態,而是散布兩邊做出警戒姿態而已。步軍開進之后,進一步控制了濠鏡澳路口這邊。
一個大紅緋袍的官員騎馬而進,湯若望只是一看服飾,就知道是朝廷大官。約翰遜卻是認得,不是別人,正是以前他打過兩次交道的廣東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