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孫傳庭就想不用倭人百姓都不行。朝鮮被建虜和倭軍禍害的,壓根就沒人,那邊重建,人手都不夠,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重建好。更不用說,還有遼東那邊也急需人手。
雖然崇禎皇帝已經下旨,給出優惠政策讓大明百姓去遼東和朝鮮,可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于這倭地,當然更是要排在遼東和朝鮮之后,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人手來這倭地了。
也是這個原因,孫傳庭在登陸九州島的同時,就給崇禎皇帝發了密奏,說明倭國的這個情況,建議不能再給建虜禍害了。
對此,從崇禎皇帝的答復,也通過飛鴿傳書再經過八百里快遞傳給孫傳庭,同意了他的奏請,不過說明一點,只要倭國的普通百姓,至于那些大名和武士階層,一概不要。
與此同時,飛鴿傳書的點開始擴建。從京師到天津,天津到旅順然后到朝鮮,對馬島以及北九州都開始籌備,爭取以后這條線路都用上飛鴿傳書。要不然,隔著大海,訊息傳遞就太慢了。
孫傳庭接到崇禎皇帝的旨意之后,便下令海軍總兵鄭芝龍跨海攻占北九州對岸的下關以及德山兩地。
這個時候的鄭芝龍,那是相當高興的。逢人就說,他兒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管怎么樣,他這個老子也要努力,不能被兒子超過才好。
自從鄭成功打下臺灣,又在南洋立下大功的消息傳回之后,鄭芝龍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他的心情之好,以至于他奉命打下兩個并沒有多少敵人的下關和德山之后,對于周邊的倭人百姓,那是慷慨了一些,讓手下捕獲的海鮮,也能分一些給干活的倭人百姓。
于是,這么一來,一傳十,十傳百,本州苦于兵災的倭人百姓,聽說明軍已經登陸本州南部,那邊的明軍都是活菩薩,能有一份吃的,就紛紛向南遷移,就想著躲避兵災,能有一條活路。
如此一來,明軍修筑的人手也是越來越多,這兩地的工程進度比起九州島那邊,都要快上一些。孫傳庭視察這些地方時,倒也是滿意的。他感慨地對身邊陪同的孫傳庭說道“這些倭人倒也是很好的勞力。看看”
說著,他就用手一指工地上在努力干活的那些倭人道“雖然都是老弱,可他們這干活的勁頭,卻是不遜色于年輕人的。”
“大人說得是”鄭芝龍對于倭國倒是了解的多,便笑著回答孫傳庭道,“倭人的傳統,向來是對強者順服,更不用說,我們如今不但強大,還給他們吃的,把他們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這樣好的機會能遇上,他們怎么可能不珍惜”
孫傳庭聽了點點頭,掃視著工地上的熱火朝天,又感慨地說道“只是可惜了,倭人的青壯都去打仗了,要不然,這重建的進度還能加快不少。”
“是啊”鄭芝龍聽了,便立刻附和道,“如今的倭國已經打成一團亂了,各地的大名和大名之間,建虜殘余和倭國大名之間,全都是在亂戰。還有德川幕府,也不甘心權力被奪,也在瘋狂擴張勢力,本州的北方,已經是亂成一團了。”
“那就讓他們繼續打著好了”孫傳庭聽了,用手一指工地說道,“我們已經登陸本州的消息,估計很快會傳到北方。到時候可能局勢會有變化,你要密切關注。”
而對于大明來說,只要在這兩處地方站穩腳跟,再穩步北推,就能把建虜余孽和倭人大名全都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