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軍隊,由崇禎皇帝領兵回撤德里,縮短己方的補給線,才能養活這么多人。
阿巴斯二世的斷尾求生之策,成功了
不過從長期看,他絕對是得不償失,從此以后,他就別想來拉合爾這邊立足了。
等到崇禎皇帝回到德里,張煌言已經到了,因為連續的打仗,從地方上獲得的補給已經不多,而從洞吾運糧過來的話,又太遠,糧草都會耗在路上。
對此,崇禎皇帝不得不嘆息,看來自己最拿手去攻擊別人的手段,如今自己也嘗到了缺糧的厲害。
于是,崇禎皇帝又立刻做出調整,開始整編軍隊,把一半的兵力改編為屯兵,讓他們開荒種田。另外一半的軍隊,便開始向莫臥兒帝國其他區域進攻,掃蕩莫臥兒帝國舊有的權貴,從他們身上獲取糧草物資的補給,順帶著把整個莫臥兒變成大明的一部分。
昌巴爾河,是從北往南的一條大河,最終匯入納爾馬達河,流入印度洋。
在其中的一個河段邊,一隊明軍夜不收剛下馬,讓戰馬飲水休整。
可沒多久,輪哨的將士忽然發出警訊,其他夜不收一聽,立刻進入戰斗狀態。畢竟他們從南邊一直往北查探,這邊還都是原有莫臥兒人的地盤。
不過他們只是看了一會動靜之后,卻忽然都歡呼了起來,大聲揮手打著招呼,透著無比的熱情。
原來,他們看到的,是穿著同樣軍服的一支小隊,最為關鍵的是,對方的臉和膚色,都和他們一模一樣可以說,在這異國他鄉,突然遇到真正的同袍,真不要太高興了。換句話就是說,從此以后,他們不再是孤軍作戰了。
這一天,是崇禎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從德里南下的大明軍隊和從孟買北上的大明軍隊會師了。
不過,真正把整個莫臥兒帝國都插上大明的旗幟,時間上還拖了半年之多,一直到崇禎二十七年八月份。這還是明軍兵鋒所至,地方上基本就沒有抵抗之力。因為莫臥兒賤民的意識已經被喚醒,知道明軍來了,他們就有好日子過,都是“開著大門迎明軍”為常態的。
這一次,崇禎皇帝的御駕親征,算是歷次出征以來時間最久的一次。但是,短期之內,他還是沒法回去。
莫臥兒帝國太大了,崇禎皇帝手中的人手根本不夠用。而且,長期出征的明軍,也要回國輪換,總不能一直在異國他鄉征戰,畢竟他們都是人,哪怕一直打勝仗,離家鄉久了,也是會疲憊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明軍中減員的最主要情況,還是水土不服。這莫臥兒帝國,特別是越往南,就越熱,簡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安排完這些事情,國內的藩王也決出勝負,前來莫臥兒就藩的是唐王和福王。崇禎皇帝給他們劃好地盤,把地方上的事務丟給他們之后,才算是緩了口氣。
到這個時候,整個莫臥兒帝國,就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德里為界的以西地區,是為唐王就藩的唐國,孟加拉到阿拉巴哈德地區,是皇子朱慈炤的宋國,中間是福王的福國。這其中,朱慈炤因為到的最早,領軍往南打。借助明軍大勝的東方,基本上把印度半島的南部給吃掉了。這么一來,福國最終是地盤最小的一塊。
另外,孟買以及周邊,北到納爾馬達河地區,是大明的直轄地,常駐海軍,由鄭成功統領,孔有德協助。閻應元返回錫蘭,繼續穩固大明在這里的統治,同時,協調洞吾從海路往前輸送物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