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奧蘭城內各處,都升起了大明的旗幟。
奧蘭以后就是大明的了
顯然,大明海軍的將士們,都在踐行凡是大洋的盡頭,都要插遍大明旗幟的宏愿。
預想中的破門而入,打砸搶什么,甚至是所謂的吃人不吐骨頭什么的,最終都是沒有發生。三天之后,奧蘭的百姓終于明白了明軍是怎么樣一支軍隊,奧蘭便終于又有了生氣。
直到這時候,鄭鴻逵才領著艦隊繼續沿著地中海南岸東進。他的目的,就是抵達地中海的最東邊,和那邊的明軍會師。
而這種慢騰騰的東進,自然不可能隱瞞住消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有關這個的消息終于傳到了地中海的北岸。
對于在里斯本的明國艦隊選擇去了地中海東進,歐洲各國也是立刻猜了出來,這是去和奧斯曼那邊的明軍匯合。想著那邊的明軍要是沿著地中海南岸源源不斷地開到葡萄牙的話,明國陸軍的兵力也會大增,這顯然不是歐洲各國愿意看到的。
如此一來,原本還想著看看情況的歐洲內陸國家,也對聯合抗明的事情積極了起來。第二次巴黎會議,以從未有過的速度迅速得以召開。
而且這一次代表各國參會的人員級別,也遠比第一次的時候要高。路易十四再次親自主持會議,也沒有發生他拂袖而去的情況。
會議最為重要的議題有以下兩個
第一,各國艦隊在什么地方集結,后勤物資怎么處理,又由誰來指揮,或者說是聯合指揮
第二,各國的陸軍也要集結,在什么地方,物資供應,指揮將領是誰,各國出兵多少,陸軍的攻擊目標又是哪個
這兩個問題,哪怕與會各國代表都想要早點達成協議,但也不是說就能一下達成協議的,畢竟關系太大。
這個時候,西班牙國王的代表,還是之前的那位,國王私生子奧地利的堂璜何塞,被腓力四世告誡之后,便極力主張各國陸軍可以到西班牙集結。不過只要精銳兵力,一個國家不能超過五千,后勤可以由西班牙負擔,為期一個月。
至于海軍,他倒沒怎么說了。更多的呼聲是大西洋這邊的艦隊,在法國集結。物資由各國自帶,但是法國也要補給,作為回報,指揮官由法國這邊任命。
另外,在地中海的艦隊,則都去奧地利集結。等到準備完畢之后,就可以同時進攻葡萄牙。
在經過討價還價之后,大概就這么定下來了。
隨后,各國的命令一道道發到各地,不管是艦隊還是陸軍,都開始了集結。
但是,意外又發生了,,大家記得收藏網址或牢記網址,網址,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請加qq群647377658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