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明軍營地那邊開始有了集結的跡象,歐洲各國盟軍這邊也開始了集結。但是,有一個問題,還要解決。
這三天來,明軍并沒有另外的兵馬到達。這也就是說,這次的華沙會戰,就是七十一萬對陣二十萬。以雙方兵力的精銳程度來說,歐洲各國的將領們,都有必勝的把握,畢竟兵力相差太懸殊了。
但是,有一點,他們又不得不承認,對面的敵人中,明軍本部人馬確實是精銳的。他們的每個軍卒肯定裝備了刻有膛線的火炮和火槍。
而歐洲本部人馬這邊,雖然他們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要改進他們的火器和火炮,但不管怎么樣,都無法完全完成換裝。
如此一來,在火器和火炮的射程上,都是明軍要勝一等。這也等于說,最開始和明軍交戰的那部分歐洲軍隊,必然死傷會比較多。
這么一來,問題就來了,哪個國家的軍隊擔任第一波攻擊部隊歐洲各隊的將領都不傻,誰也不愿意擔任這樣的炮灰,讓自己損失慘重。
臨戰之前,討論之下,不約而同地,波蘭軍隊被推了出來。理由也很簡單,這里是華沙,別人都是客軍,哪有讓客軍為主人先去拼命的道理
大軍云集之下,波蘭國王約翰二世原本就沒多少發言權,因此,他也沒有抗拒的余地。不過他也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不能給明軍以緩沖之力,其他各國的軍隊必須跟在波蘭軍隊后面源源不斷地進攻,確保波蘭軍隊不會白白犧牲才行
這個都不用他說了,各隊當然知道利用兵力上的優勢。都不用他講,互相之間再一討論,就定好了進攻的順序。
于是,歐洲各隊這邊,也都開始出營集結了。
一隊隊地軍卒開出營去,一個方陣又一個方陣的開始集結。如果沒有意外,史上最大的排隊槍斃之戰,即將在華沙開戰。
而明軍這邊,也早已開始出營集結。不過不像歐洲各隊那邊一樣,欺負弱小,把波蘭派出來當炮灰,而是品字形的排列,明軍本部人馬,包括崇禎皇帝的皇旗都在品字形的最前面。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在明軍的左側,沙俄和其他藩屬國的軍隊在明軍的右側。
這個迎戰陣型,就是崇禎皇帝在高處平臺接見各國藩屬國將領的時候,親口許諾的。
之前的時候,這些藩屬國將領都有各種疑惑,崇禎皇帝也懶得解釋,直接便說了這個。如此一來,就等于是明軍本部人馬,甚至包括兩大巨頭,再加一個曾經美洲巨頭都頂在最前面,更不用說,還有崇禎皇帝本人了。
你擔心明軍兵力過少,打不贏,好,如今明軍頂在最前面,要先完蛋的話,也是明軍先完蛋,可以不
你擔心大明皇帝是假的,真正的大明皇帝其實躲在后面等著收漁翁之利,好,如今洪承疇、盧象升和孫傳庭都在,不管如何,要是把這么重要的三個帝國重臣當誘餌,要讓他們死的話,你們跟著陪葬,也不虧吧
更何況,他們和崇禎皇帝接觸之后,作為一個上位者,言行舉止之間所帶的威嚴,又豈是一個替身能學到的
因此,如此種種情況之下,雖然各個藩屬國將領想不明白,為什么明國皇帝有那么大的自信心,能以如此懸殊的兵力打贏這場戰事,可這不妨礙他們相信了明國皇帝的話,感覺到這場戰事是有贏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