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死亡與稅務不可避免,這是美國人的名言。
但實際上對于有錢人來說兩者雖然無法逃避,但是卻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減少它們對自己的沖擊。同樣患病的兩個人,一個窮一個富,前者沒錢治病就只能等死,后者的話如果不是那種完全沒救的疾病,大多數都是可以靠著足夠的金錢續上一段時間生命的。運氣好的話,沒準兒還能因為更換器官跟昂貴的實驗藥品而活下來。
稅務的問題方面,感謝資本主義社會,有種行為叫慈善,有種公司叫基金會,還有種方式叫做消費抵稅
為了鼓勵慈善行動,用于慈善的善款是可以抵稅的,加上投資消費方面,如果不是巨額到令人震驚的財富的話,只是這兩方面就能抵消很多的稅務了。當然,更多的有錢人喜歡用基金會這種東西來進行避稅,因為這種模式的的公司不僅可以避免稅務問題,它的賬務也是不公開的,只要每年可查的用于專項的資金達到一定的數額,就完全不必擔心稅務問題,也不會有人知道你到底擁有多少財富。
這種方式受到了很多有錢人的喜歡,尤其是那種龐大的家族跟巨富們。
很多美國人經常會在新聞上面看到哪位富豪又捐出來了家財這樣的新聞,實際上這些人確實是將自己的財產捐贈出去了,只不過捐贈對象是跟自己有關的基金會而已。一方面這樣可以將自己的很多支出掛靠在基金會上面,省掉在他們看來無謂的浪費,另一方面,基金會這種東西是刨除在遺產稅之外的存在,甚至不僅是在遺產稅上面,在財產分割上面也非常具有優勢。
因為它不具有分割性。
直白點兒說,一個擁有基金會的有錢人某一天要離婚了,他已經捐給了基金會的財產是不會被法律判斷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因為在法律意義上面,這部分錢已經不屬于他了,是別人的東西,不在可分割的行列之內即使基金會的受益者是他自己。
所以很多的隱形低調的富豪家族們在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面看不到他們的名字,原因就是為了保證家族的財產不被分割稀釋,這些東西都是由基金會來掌控運作的,擁有它們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家族,就像是洛克菲勒家族,你什么時候在各種榜單上面看見過這個家族人的名字過
黛安娜家雖然不是那種財富多到毫無人性的巨富家族,但是他們家從英國移民過來的時間早,發家也早,算得上是老牌資本主義家庭中的一員。
向來奉行低調發財政策的摩根家族當然也擁有這種基金會,還是那種一層套一層的基金會。每個孩子在成年之后就會得到一筆屬于自己的財富用來創業,而在此之前他們上著昂貴的私立學校,也不用擔心自己考上了大學付不起那可怕的學費。因為早在他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有家族長輩在基金會中設立了這個項目,用于下一代教育的支出,算得上是很良心的家族基金了。
在這種環境中生長,就算是頭豬都會被培養出來點兒經濟頭腦,更何況是黛安娜這個以前學經濟的即使她還沒畢業就掛了,可是基本的眼光還是有的。
現在她正在進行的幾個計劃里面,蘇聯那邊就不說了,之前有在世界著名的免稅區注冊過公司,資金也是從境外走而不會通過美國這邊,所以不必擔心稅務問題。可是在海灣戰爭中發的這筆財就不行了,華爾街矗立在紐約的市中心,想要避開國稅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交稅是必然的。
想到自己操作的那筆龐大的資金的稅務問題,黛安娜就感覺牙齒打顫。真的,光是交稅就得上億,這也太可怕了有這錢她寧愿投到社會慈善當中,而不是被國稅局在屁股后面追著不放繳稅。
而考慮到北美這些慈善機構的不透明性,她也沒打算將這筆錢給捐出去。反正她手上有個研究所,直接投入到這里面進行一些醫學研究的話沒準兒還能出來幾個不錯的成果造福世人。所以她干脆直接學習家里面的老狐貍們,搞出來了好幾個基金會來一個套一個的將自己給偽裝起來。
不得不說,在這方面,老牌的資本主義家摩根家族跟黛安娜以前接受過的教育還是挺相似的,低調的悶聲發大財,只要保持住自己的影響跟實力,報紙跟雜志這種圈子外的東西都是虛的。前者已經過了資本積累的階段,該具有的影響力都有了,沒必要那么高調弄得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在他們身上,真當富豪的保鏢是擺設嗎越有錢越怕死這句話不是虛的,如果沒有必要的話,誰也不想要讓自己常年處在綁架排行榜上面當星星。后者則是完全不想要讓自己整天的被人跟蹤甚至請上幾個保鏢二十四小時關注,她已經有湯姆這個全美國人民的眼睛都盯在他身上的男朋友了,不需要再多的注意力了。
“對了,萊斯利,你有沒有考慮過換個工作環境”跟律師先生討論完了工作事項,又簽署了一大堆的文件之后,黛安娜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