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歐洲參觀
左宗堂愣了一會,便立即同意道。
“臣之所愿也。”
其實,在南華目睹了現代工業文明之后,左宗堂對歐洲同樣也充滿了好奇,他一直想到歐洲去看看,去見識一下歐陸各國的風土人情。
對于朱先海來說,他希望左宗堂一行人能夠通過對歐洲各國的考察,認識到只有虛心地向西方學習,才能實現國家真正強大。就像歷史上日本的巖倉使團一樣,將全部精力用在實地考察西方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讀懂得了國際政治中弱肉強食的“訣竅”。
中日兩國的命運是什么時候拉開的
是從明治維新,是從明治維新時日本選擇“求知識于世界”,派出巖倉使團對歐美各國進行深入考察之后,被真正的拉開的,而那個時候,滿清在干什么
他們還沉迷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別說什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甚至就連西洋諸國為什么強,都不知道,只是不停的和人家簽賣國條約唄,別說是和歐洲列強簽不平等條約,南美各國也是一個不落,都簽了不平等條約,甚至就連同隔著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這算是那門子列強啊,這還是曾經的藩屬國都能騎在我大清的脖子上拉屎。一樣的和人家簽署了不平等條約,而且還是幾年前1856年,大清和尼泊爾簽訂不平等條約藏尼條約,尼泊爾獲得治外法權和通商特權,并且每年獲得一定量的歲幣。
又過了幾十年,在1891年,尼泊爾繼續獲得在西藏的駐兵權、永租權、文化特權等各種特權。
嗯,還有隔著一個喜馬拉雅加一個印度洋的剛果自由邦,也能讓我大清簽不平等條約。
這是什么
唐詩宋詞明清條約啊
別說,要不是孝子賢孫們害怕人知道,研究清條約沒準還真能成一門二十一世紀的學科分類,不定能養活多少人呢。
無他,數量多啊
我大清是什么
文治武功不知道,可絕對的每逢國必賣,逢約必簽啊那么多條約一個個的研究下來,指不定還能創造一門學問大清條約學。
歸根結底是因為什么
一方面是因為國力不行,另一方面呢是因為對外界的無知。
所以,朱先海才希望左宗堂他們能夠到國外去參觀,通過參觀學習,認真的感受這個世界,讀懂得國際政治。
僅僅只是靠一個人獨立思去推動南華的變革,顯然不太現實,所以,他需要把自己未來的班底派出去,像巖倉使節團那樣,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對西方的詳細考察上,花一年加十個月,考察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麥瑞典意奧瑞士等12國,耗資達百萬日元占明治政府1872年財政收入的2以上。讓他們通過詳細的考察,直觀的感受世界的變化,去讀懂世界的未來。只有如此,他們才會真正拋棄舊包袱,迎接這個大爭之世的到來
當然,想要迎接這個大爭之世,最終是靠什么
是靠國力
而國力靠什么當然是工業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