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未來決定于講臺”
在過去的多年間,南華給人們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重視教育
極其重視教育
對教育的重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教育經費支出――其占到全部支出的15
充足的經費,讓南華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建立起一個覆蓋所有人的教育體系,早在1864年,就通過義務教育桉,推行強制義務教育,盡管義務教育只有四年的初小,但每年仍然有50的優秀學生,可以升入高小,以助學金的方式接受高小教育。高小畢業生中50的優秀學生可以獲得獎學金就讀初中,初中畢業生中的一半進入專門技術學校,接受專業技術培訓,另一半則進入公辦高中就讀,進而通過考試進入高等學堂就讀。
這一套教育體系是朱先海借鑒后世經驗創辦的,盡管淘汰率很高,但是卻可以保證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至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小學教育。讓優秀的學生可以不至于因為財力的問題輟學。只要他們足夠優秀,無論是助學金還是獎學金,都可以覆蓋他們的學費以及在學校期間的生活費。
也正是這一套看似殘酷的教育制度,讓南華在短短十年內,就在教育上趕超了歐美許多國家。培養出來了一大批可堪使用的人才。
而最能代表南華教育成就的,恐怕就是南華大學了,它不僅僅是整個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學,也是南華第一所大學。當然,這所大明的最高學府,也是李經方等人的求學目標。
這天上午,一百多名十三四歲的少年在幾名成年人的陪同下,走進這所大學時,少年人就用充滿憧憬的目光看著這所大學。畢竟,在這一路上,他們聽學過太多與其有關的傳聞。
什么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學之類的。
別覺得新鮮,這年月南美各國有醫學院,有大學,可教藝術、教文學、教音樂、教畜牧,就是不教科學,不教工程。
為何因為沒有需求,對于那些莊園主和地主們來說,學工程學有用嗎還不如學學音樂、文學、藝術在舞會上吸引幾個女人來的快活。
可南華不同,南華是實業立國,不開工科,不培養人才,怎么實業立國啊甚至南華的第一所高等學校,就是高等專科學校,沒錯,就是專門培養工程師的。南華建的第一所學校,
也是職工技術學校。是為了培養技術工人的。
這個也是南華講究實利的體現。
至于南華大學在創辦時,也是以工科為主,從英國、法國以及德意志地區聘請了上百位知名學者任教。
這樣的高等學府,自然吸引了這些少年人的注意,他們好奇的打量著這座環境優美的大學。在這里看不到國內書院里那些悠哉悠哉的讀書人,有的只是行色匆匆捧著書本往教室趕的學生。
看著那些匆忙趕路的學生,容閎有些好奇的問道。
“劉先生,現在南華大學一共有多少學生”
“目前,南華大學的在校學校大概是2500人”
畢業于高等商業學校的劉奕哲,是李總督留明幼童團的接待人,他并不是官方代表,而是以亞美利加公司職員的身份接待他們,畢竟,李總督一直都是公子的大客戶。
這個數字讓容閎不禁倒吸口涼氣,驚愕道。